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在我国各类肿瘤中排在第五位,仅次于胃癌、肝癌、食管癌、肺癌等恶性肿瘤,并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肠癌多发于中老年人群,但是,目前的研究显示,结肠癌的发病年龄渐趋年轻化,我国结肠癌患者的发病年龄平均在45岁左右,较欧美要提前15年,而青年癌症患者中结肠癌占23.7%。
基因-病毒病毒疗法由于结合了病毒的扩增能力和基因的杀伤作用,从而成为结肠癌生物治疗的研究热点。在运载病毒的筛选中,腺病毒载体以其宿主范围广、可感染分裂和非分裂细胞、高滴度、易纯化、外源基因装载容量大等优点,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肿瘤治疗。本课题组已经成功构建了溶瘤腺病毒ZD55系统,该系统由野生型腺病毒删除E1B55Kd基因改造而来,E1B55Kd蛋白在病毒扩增过程中负责拮抗p53。野生型腺病毒感染正常细胞会激活细胞内的p53途径,此时E1B55Kd蛋白抑制p53,保证宿主细胞的存活,为病毒的复制维持提供一个稳定的微环境。而删除掉E1B55Kd基因后,由p53诱导,机体迅速清除受ZD55感染的正常细胞,由于多数肿瘤细胞内均存在p53途径缺失,ZD55系统能选择性的在肿瘤细胞内扩增。但是大多数腺病毒载体都存在靶向性差,毒副作用强等缺点,极大的限制了溶瘤腺病毒的应用。因此,进一步提高溶瘤腺病毒的靶向性,降低对细胞的毒性成为溶瘤腺病毒开发的关键。目前,提高溶瘤腺病毒靶向性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其一改变病毒的外壳蛋白,使病毒只能感染肿瘤细胞;其二调控病毒的增殖,使病毒只能在肿瘤细胞内复制。后者最常用的方法是修改病毒基因组,或是利用一些肿瘤特异性的启动子来调控病毒DNA的复制,使病毒只能选择性的在肿瘤细胞内增殖。
以此理论为基础,我们利用癌胚抗原启动子替换ZD55的E1A的启动子,成功构建出溶瘤腺病毒ZD55-CEA。CEA具有较强的结肠癌特异性,是结肠癌诊断及预后的重要指标,研究显示结肠癌病人血清中CEA的含量高达60ng/mL。为了进一步提高结肠癌的治疗效果,本研究将大肠癌负相关基因ST13插入溶瘤腺病毒ZD55-CEA中,构建了携带ST13基因表达框的溶瘤腺病毒CEA-E1A-ZD55-E1B-ST13。和传统的杀伤基因相比,ST13的靶向性更为专一,目前的研究显示,各类肿瘤中只有大肠癌的发生与ST13的表达水平存在负相关性。我们针对ZD55-CEA的靶向性及CEA-E1A-ZD55-E1B-ST13对不同细胞的杀伤效果作了体外试验,结果显示ZD-CEA在结肠癌细胞内能够快速的增殖,而在正常细胞内无明显变化,在CEA非高表达的肿瘤细胞内增殖缓慢;CEA-E1A-ZD55-E1B-ST13对结肠癌癌细胞具有选择性杀伤效果,而对正常细胞无毒害作用。CEA-E1A-ZD55-E1B-ST13的成功构建实现了结肠癌的‘个性化’治疗目的,并为基因-病毒疗法的进一步精确化建立一个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