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有了现代意义上的高等职业教育以来,高职理论界经过广泛讨论,在高职职业性方面已经达成一致共识。高职的职业性最终要通过课程来实现,因此,高职课程职业性也就成了高职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力图探讨加强高职课程职业性的原因,揭示我国高职课程职业性存在的问题,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高职课程职业性的先进经验,提出加强我国高职课程职业性的对策。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它发展的关键在于课程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准备的匹配程度。高职的职业性内在地决定了高职课程的职业性,高职课程的职业性主要体现在课程开发主体的多元性、课程目标的定向性、课程内容的实用性、课程结构的实践性、课程实施的多端性以及课程评价的社会性等方面。发达国家和地区高职发展的历史较长,在高职课程职业性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理论研究成果也较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职课程体系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北美模式,即社区学院,针对岗位要求进行培训,适应性极强,一类是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模式,学生在学校里接受J下规的职业教育,同时又有大量的时间到企业进行实践,有比较固定的学制。尽管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各自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土壤之中形成了各自的高职课程特色,但发达国家和地区流行的高职课程模式具有一定程度的共性,这种共性体现了它们在高职教育中注重技能实训和技能提高的科学方法。合理吸收和利用发达国家和地区高职课程职业性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高职特点加强我国高职课程职业性,必将对我国高职人才培养产生积极作用。我国高职课程从总体上来说还存在着与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不相适应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形成是与我国的职业教育知识观、能力观密切相连的。为体现高职教育应有的特色和优势,使高职教育能适应生产实际和就业需要,同时,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做好充分的准备,高职课程必须进行改革。高职课程改革的总的方向是加强高职课程的职业性,具体策略有:吸收企业界人士参与课程开发;加强课程整合工作;强化实践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