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圆柱模型的钛丝烧结机制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q520cy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烧结机制是制备钛丝烧结多孔钛的核心科学问题,目前相关的烧结机理是以粉末烧结过程为基础建立的,不适用于钛丝烧结过程,严重制约了钛丝烧结多孔钛产品的研发进程,因此研究钛丝烧结机理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论文采用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钛丝之间的烧结机制。研究结果如下:建立了钛丝烧结下的双圆柱模型,以双圆柱模型为基础进行了烧结颈生长过程几何机构分析,得到了烧结颈部位的体积和侧面积。对模型进行热力学分析确定了无相变情况下钛丝烧结颈部能够达到的临界值。在双圆柱模型基础上推导出了钛丝烧结过程五种可能的控制颈部生长的物质迁移机制使用的表达式,包括:粘性流动机制,蒸发-凝聚机制,体积扩散机制,表面扩散机制和晶界扩散机制及相应的颈长生长公式。利用颈部生长公式以及钛丝的性能参数建立了钛丝烧结的理论烧结图,结果表明: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烧结颈部生长的主导物质迁移机制发生变化;在烧结颈形成初期(烧结颈的相对尺寸x颈/a小于0.1),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烧结物质迁移机制由晶界扩散转变为蒸发-凝聚,最后转变为表面扩散机制。随着烧结颈部的长大,烧结的物质迁移机制也会发生变化。烧结温度在850℃时,当烧结颈的相对尺寸x颈/a约为0.1时,烧结物质迁移机制由表面扩散逐渐转变为蒸发凝聚。当烧结颈的相对尺寸x颈/a达到约0.5时,烧结物质迁移机制又由蒸发凝聚机制转变为晶界扩散机制。烧结温度在950℃左右时,当烧结颈的相对尺寸x颈/a约为0.2时,烧结物质迁移机制机制由表面扩散逐渐转变为蒸发凝聚,当烧结颈的相对尺寸x颈/a达到约0.6时,烧结物质迁移机制又由蒸发凝聚机制转变为体积扩散机制。对比分析了直径为50,100和150μm的钛丝在850,950和1000℃下烧结0.5h,1h和2小时后形成的烧结颈尺寸。利用Arrhenius曲线拟合得到三种直径钛丝在三种温度下烧结的前两个小时里烧结的主导物质迁移机制应为蒸发凝聚机制。与理论烧结图中对应的烧结机制吻合,验证了双圆柱模型下理论烧结图的正确性。
其他文献
“冷书记回来没有?”rn“在的.”rn早上九点,在九龙坡区白市驿镇高田坎村村务办公室,记者见到别人口中的“冷”代表——九龙坡区人大代表、高田坎村党总支书记冷彬.rn一身半
期刊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在我国境内发生的价格行为受价格法约束.rn该法第三条规定,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极少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或者政府定价.市场调
期刊
以TiO_2(Degussa P25)和NaOH为起始原料,采用传统水热法制备了钛酸盐纳米管,此纳米管经进一步水热“碳化”和溶胶-凝胶包覆SiO_2层的化学形貌冻结与高温煅烧处理后制得形貌得以保持的锐钛矿相核壳中空结构TiO_2纳米管(titania nanotube,简称TiNTs)。一方面,以该锐钛矿型TiNTs为载体,H_2PtCl6·6H_2O为Pt源,采用光沉积法制得载铂TiO_2纳米管
本论文研究讨论了导电聚合物——聚吡咯及其复合材料在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应用方面的电化学性能。实验工作围绕聚吡咯/碳纳米管复合材料、不同形貌纯聚吡咯的制备、表面活性剂对材料形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及其机理、聚吡咯形貌对电化学容量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讨论。通过透射电镜、电子扫描电镜、傅立叶红外光谱等测试手段,对材料表面形貌、成分进行了表征;采用循环伏安、恒电流充放电测试、四探针、交流阻抗等测试方法讨论
溴素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之一,且用途越来越广泛。目前国内外比较成熟的提溴方法是水蒸汽蒸馏法和空气吹出法,但存在设备庞大和能耗高等缺点。后来连续双过程真空提制溴法、离子交
9月27日上午,第七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由我国空军专机护送从韩国接回辽宁沈阳,本次共有117位志愿军烈士及相关遗物回到祖国的怀抱.载有烈士遗骸的飞机降落在沈阳桃
期刊
近年来,具有温度响应性能的平板膜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但关于温敏中空纤维膜的研究却非常少。本文采用碱液(KOH)预处理聚偏氟乙烯(PVDF)粉末,通过自由基聚合合成了PVDF与N-
阿特拉津(atrazine),又称莠去净,以其杀草谱较广、高效低毒的特性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阿特拉津存在着潜在的致癌风险,因此发展高效灵敏准确的阿特拉津检测方法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