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台湾东北附近海域是黑潮与东海陆架水体进行水交换最活跃和最关键的海区,同时也是东海陆架上多支黑潮分支流的生成源地。台湾东北黑潮跨陆坡入侵东海陆架的黑潮水体对东海的海洋环流结构、营养盐输入、海洋生物资源以及近海赤潮灾害等海洋环境的诸多方面均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台湾东北附近海域的流场结构和变化规律对理解和预测东海海洋环境的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伴随黑潮在台湾东北显著入侵东海陆架的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出 处】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湾东北附近海域是黑潮与东海陆架水体进行水交换最活跃和最关键的海区,同时也是东海陆架上多支黑潮分支流的生成源地。台湾东北黑潮跨陆坡入侵东海陆架的黑潮水体对东海的海洋环流结构、营养盐输入、海洋生物资源以及近海赤潮灾害等海洋环境的诸多方面均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台湾东北附近海域的流场结构和变化规律对理解和预测东海海洋环境的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伴随黑潮在台湾东北显著入侵东海陆架的过程,台湾东北附近海域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海洋现象,这些伴生海洋现象的生消及其多尺度时空变化使得台湾东北附近海域的流场结构十分复杂多变。本论文针对台湾东北黑潮入侵东海陆架的流场结构、入侵流态及其变化规律等难点,集中开展了对台湾东北陆坡逆流这一关键海洋现象的深入研究,主要探讨了陆坡逆流的多尺度时空变化特征,陆坡逆流与台湾东北黑潮跨陆坡入侵陆架的关系及相关动力机制等科学问题,取得以下主要研究成果。(1)本文利用台湾东北陆坡逆流的历史流速观测数据、近期的ADCP连续观测数据,并结合卫星高度计数据和HYCOM分析数据等多种海洋数据资料分析总结了台湾东北陆坡逆流的时空变化特征,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台湾东北陆坡逆流为局地次表层的流速结构。2017年5月-2018年5月期间,观测站点处记录的逆流核心深度约为200-400 m,沿陆坡西南向的平均最大流速为19.0 cm/s,全矢量平均最大流速为24.2 cm/s。此外,台湾东北陆坡逆流还存在显著的季节、季节内和短期变化特征。(2)基于对台湾东北局地流场结构,特别是陆坡逆流时空特征的认识和总结,本文明确提出台湾东北陆坡逆流在棉花峡谷附近存在显著西向入侵东海陆架的现象。利用HYCOM数据资料粗略估算的陆坡逆流在棉花峡谷通道的次表层西向入侵东海陆架的水体输运量约为0.52 Sv。本文还利用区域海洋数值模式对台湾东北陆坡逆流及其在棉花峡谷附近显著西向入侵陆架的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引入地形β螺旋理论合理地解释了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3)揭示并阐述了台湾东北陆坡逆流的垂直迁移与台湾东北黑潮跨陆坡入侵东海陆架变化之间的线性关系及两者紧密关联的动力机制。陆坡逆流增强(减弱)并抬升(下沉)则黑潮在台湾东北跨西部陆坡入侵陆架的强度减弱(增强),而跨东部陆坡入侵陆架的强度增强(减弱)。台湾东北陆坡逆流的垂直迁移主要反映了台湾东北西部陆坡附近水体层结的起伏变化,而陆坡附近水体层结的变化则决定了台湾东北陆坡附近跨陆坡方向位势涡度梯度强弱的变化,进而导致台湾东北黑潮跨陆坡入侵东海陆架的强度发生相应变化。(4)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结果并结合台湾东北陆坡逆流和黑潮入侵陆架的时空变化特征给出了台湾东北附近局地海域黑潮跨陆坡入侵东海陆架的三条主要路径示意图。该示意图充分考虑了台湾东北次表层全年存在的陆坡逆流,通过台湾东北陆坡逆流可以将台湾东北三维流场结构及其多尺度变化特征联系起来,为理解台湾东北流场的时空变化特征提供新的视角和观点。本论文针对台湾东北次表层陆坡逆流的基础性研究工作为理解台湾东北局地三维流场结构、台湾东北黑潮入侵东海陆架的方式及其变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观点,有助于将来进一步了解东海陆架上黑潮分支流在其源地的产生过程、并理解它们发生变化的原因。相关研究结果也可为将来台湾东北黑潮入侵东海陆架流态变异的研究以及东海海洋环境变化的可预报性及相关交叉学科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其他文献
大洋深层环流,特别是经向翻转环流,在全球气候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在全球经向和垂向热量再分配上起到重要作用。相比于观测资料丰富的上层环流,深层环流因观测手段的限制,我们对其认知仍十分有限。近些年,中国科学院成功构建了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以潜标阵列为主对全水层水文动力过程开展了长期连续观测,为该海域深层环流的研究打开了一个突破口。本论文主要利用潜标观测数据,并结合航次大面观测数据、卫星观测数据、高
热带西太平洋是全球暖水水体最丰富的区域之一,对局地以及全球的气候系统都拥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而西太平洋中除了上表层流系外,次表层和中层流也是整个环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包括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以及太平洋涛动(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等在内的大尺度现象都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并且次表层和中层流能
深海热液系统每年向海水释放大量的气体组分,不仅为热液生态系统提供了能量来源,同时也会显著改变周围海水的化学组成和特征。由于热液流体严苛的温度、压力条件,使得难以直接获取高温喷口流体中气体组分的含量。而通过保压流体取样技术先采样后实验室分析的测量方式,不仅探测效率低下,也无法避免采样和样品处理过程中气体组分的损失,造成极大的测量误差。激光拉曼光谱测量技术因其非侵入、非破坏、无需样品前处理、快速检测等
甲藻是引起有害藻华的主要种类(75%以上藻华事件由甲藻引起),但长期以来对甲藻营养生态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常见的无机营养盐如氮和磷等,很少关注微量营养元素如维生素。但是实际上90%以上的甲藻都是维生素B12的营养依赖型(auxotrophs)。故探索甲藻对维生素B12依赖性营养的遗传学基础对甲藻生物学及其有害藻华生态学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研究证明某些藻类对维生素B12的依赖性营养主要取决于二种甲硫氨酸
近几十年热带气旋是对海南岛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随着海南深水网箱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热带气旋引起的台风浪精细化预报和台风浪风险评估的需求越来越紧迫。为解决上述问题,本论文主要研究了特定网箱养殖范围内的台风浪特征、建立了海南岛近岸台风浪精细化预报系统和研究了不同海域台风浪风险对比与评估方法。在本论文中,应用考虑了潮汐和风暴潮效应的风浪流耦合模型ADCIRC+SWAN(Advanced circulat
黄海是典型的半封闭性浅海,在该海区春季出现中层冷水、青岛外海冷水团,夏季出现黄海冷水团等特殊的海洋水文现象。绿潮暴发与中华哲水蚤度夏是这两个季节在黄海特殊理化条件下的生态响应过程,因此开展对该海区的春季转换过程以及黄海冷水团演变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研究意义。自2007年起,黄海每年爆发浒苔绿潮生态灾害,对近海生态系统造成了诸多不良影响,多年的观测对营养盐有较深入的认识,而对于上升流对其影响的报道较少
每年北半球的夏季,我国东部和南部海域频遭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侵扰。其中,达到台风强度的热带气旋在我国东南沿海引发了破坏性的风暴潮和海岸淹没,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人员伤亡。此外,规模不断扩大的围垦工程改变了我国沿海地区的海陆分布状况,影响了近岸区域的水动力过程,从而海洋动力灾害一旦发生,后果会十分严重。因此,科学的研究台风风暴潮危险性和海岸淹没危险性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可以为我国沿海地区的风
与以往不同,南极海冰自2014年以来波动增大,多次降至历史低点。海冰的快速变化,可引起气-海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异常,进而造成云、大气及海洋环境的异常。而云辐射对地表的能量收支起重要作用,将加深或减弱大气与海洋环境异常。在极地环境剧烈变化的背景下,极地海冰和气候预报成为了当今环境保护、社会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然而,因人们对云在极地大气系统中的角色及过程认识不清,导致模型的模拟结果与观测值间存在明显
近年来,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腐蚀防护技术逐渐趋向于功能复合化的方向发展,而微纳米材料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水滑石(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LDH)作为二维材料家族的一员,集众多优点于一身,特别是灵活的组成和固有的阴离子交换性能,使其在高氯的海洋环境下具有先天的防护优势,因此能够在众多的微纳米材料中脱颖而出。但是在腐蚀防护领域,人们对LDH的合成以及结构特征研究
东南沿海地区是我国遭受风暴潮灾害和台风浪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风暴潮灾害和台风浪灾害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几乎每年都会给我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所以对于风暴潮和台风浪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研究风暴潮和台风浪的致灾机理及其对承灾物的作用是防灾减灾工作的必然要求。风暴潮过程存在着多种影响因素,各个因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有着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因此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