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欧亚大陆东部晚中生代伸展构造十分显著,表现为大量发育的变质核杂岩、同构造岩浆岩、韧性拆离断层带等伸展成因的穹隆和地堑-半地堑盆地.本论文选取华北克拉通北部云蒙山、医巫闾山、辽东半岛伸展构造带以及太行山紫荆关岩体,进行构造地质学、磁化率各向异性(AMS)、40Ar/39Ar年代学以及重力模拟的研究.对这些伸展构造进行系统分析、归纳和总结发现:构成其几何形态的穹隆具有NE-SW的长轴方向.穹隆周缘发育的糜棱岩构成了伸展特征的拆离正断层带;NW-SE向的矿物拉伸线理和上部指向NW的剪切变形十分稳定.正是由于这个拆离正断层带的存在,才使中下地壳的岩石在伸展过程中揭露到地表.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揭示,这些伸展构造均具有相似的伸展峰期(130~126Ma),表明早白垩世华北克拉通强烈的区域伸展作用.野外构造地质学显示医巫闾山、云蒙山经历了多期构造变形事件:早期的(150~140Ma)向南的逆冲推覆构造(D1),对应着地壳加厚的过程.晚期的NW-SE向伸展,对应着变质核杂岩的形成,代表着地壳的减薄.对云蒙山岩体的磁化率各向异性(AMS)研究表明,云蒙山花岗闪长岩体是一个同构造花岗岩,是在挤压的环境下侵位的,这在华北中生代花岗岩中具有明显的特殊性.紫荆关岩体位于太行山中段,AMS的研究显示该岩体就位时具有较弱的NW-SE向的区域应力,结合该岩体早白垩的侵位年龄(~130Ma),说明同一时段,在华北东部非常发育的NW-SE向伸展构造,在该区的影响较为有限,相同的伸展构造,在华北不同地区的表现并不均一.而医巫闾山的AMS的研究显示岩石所记录的变形为固态相,很好地对应了构造学的野外观察和室内研究.通过区域上对比的研究,我们认为欧亚大陆东部晚中生代伸展构造为大范围面状发育,从北部的泛贝加尔-鄂霍次克带一直到华南内陆地区均有分布,它们记录了大区域上的NW-SE方向伸展,构成了全球最大的陆壳伸展地区.这些伸展构造使地壳深部的岩石沿拆离断层折返至地表,从而使中下地壳结构发生了强烈的改造.各个研究区所涉及的伸展穹隆及其相关的拆离断层所表现的伸展峰期时间均十分相近:位于130-126Ma之间.岩石圈根部的拆沉可能是这个巨型伸展构造带形成的动力学机制.这个模型为探讨华北克拉通破坏和减薄的时限、机制、模式及深部动力学背景提供直接的构造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