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济全球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刺激下,我国乡村生产空间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时期,乡村产业发展模式、农业种养结构、农户生计来源和就业方式等发生显著转变,人口、土地等要素非农化、非粮化趋势显著。特别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入驻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打破了乡村生产空间传统的农业经营格局,农业经营主体多元化与青壮劳动力析出、耕地规模经营扩张与农业经营方式粗放、农业经营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增长不匹配等矛盾加剧,乡村生产空间发展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而乡村生产空间重构作为“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建设的重要抓手,已通过“三权分置”等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土地综合整治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取得显著成效,但尚未从根本上解决乡村生产空间资源要素配置合理、产业结构优化和功能整合的问题,可见,如何在新形势、新要求下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产深度融合和乡村生产空间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整合,是加快乡村生产空间重构,实现多元农业经营主体协调共生和乡村生产空间格局优化亟需解决的难题。据此,本研究选取重庆市江津区恒和村为样本区,融贯多学科研究成果,采用“3S+PRA(参与式农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2627户农户开展了走访调查,建立了农户空间特征和属性特征一体化的“农户-土地”数据库为数据源。在此基础上,运用共生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乡村生产空间重构的共生理论基础和共生动力机制进行解析,探究乡村生产空间重构路径,据此诊断样本村生产空间共生现状及存在的关键问题,进而指导村域尺度乡村生产空间农业经营主体组织关系重构和空间格局厘定,实现不同农业经营主体协调共生和乡村生产空间格局优化。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共生理论对乡村生产空间重构具有较强的适用性,能指导乡村生产空间有序高效重构,实现农业生产的生态、社会、经济共生效益均衡增长。乡村生产空间作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剧烈区,是以农业经营主体间物质、信息、能量传导为基本特征的有机生命体,运用共生理论可以很好地阐释千百年来乡村生产空间农业经营主体之间共生共荣的关系。研究运用共生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从农业经营主体共生视角对乡村生产空间重构的共生理论、共生动力机制、共生路径进行探究,并结合样本村生产空间共生现状及存在的关键问题指导乡村生产空间重构实践,实现了乡村生产空间格局优化和农业经营主体间的协调共生。可见,共生理论指导下的村域尺度乡村生产空间重构能推进农业生产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均衡增长,既能丰富乡村生产空间重构理论,又能为乡村生产空间重构提供实践示范。(2)基于农业经营主体共生视角探究乡村生产空间重构的共生动力机制,为乡村生产空间重构有序推进奠定了理论基础。面临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乡村生产空间主体多元与资源要素配置不合理、产业结构混乱等矛盾日趋严峻,人类行为合理引导的乡村生产空间重构成为解决该问题的重要抓手,而理清乡村生产空间重构的动力机制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农业经营主体共生视角,从农业经营主体内生驱动、共生环境诱导、共生界面阻尼三方面对乡村生产空间动力机制进行探讨,为乡村生产空间合理有序重构指明了方向。(3)辨析多元农业经营主体相互竞合共生关系,结合乡村生产空间重构的共生路径指导重构实践,为乡村生产空间重构提供了一新思路和新方法。共生视角下探究农业经营主体间相互竞合关系,更能清楚地辨识乡村生产空间中农业经营主体类型、不同农业经营主体相互竞合的媒介与环境、农业经营主体间相互作用形成的作用模式,进而掌握乡村生产空间资源要素的配置情况及发展趋势,为乡村生产空间重构找到方向和内容,据此结合乡村生产空间重构的共生路径指导乡村生产空间重构实践,既能实现多元农业经营主体的协调共生,又能推进乡村生产空间可持续发展,为乡村生产空间重构提供了一新思路和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