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绿地系统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净化空气、调节小气候、削减噪音、保持水土、游憩与文化等多重功能,其强弱取决于绿地的数量、组成结构、分布特征以及管理水平等。目前,绿地系统的研究主要针对城市绿地系统,与乡村自然因素的联系不足;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重庆市作为国家城乡统筹的试验区,需要把乡村生态基质纳入城市绿地系统的体系内,提出城乡绿地系统的概念。本研究以重庆市合川区为例,在对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探讨了城乡绿地系统的分类;以AutoCAD、R2V、GIS和Fragstats3.3等为平台,选取高程、坡度、土壤类型、土壤侵蚀、植被类型、植被郁闭度、地质灾害和洪水8个生态因子,分析了研究区的生境条件,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因子加权叠加定量评价了研究区内主要绿地类型的生态适宜度;基于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利用GIS的缓冲区分析功能,评价了研究区内的关键点和重要区域;基于适宜度和关键点分析,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和规划目标,提出研究区的景观格局方案,并选取斑块数、斑块密度、斑块类型面积、平均斑块面积、最大斑块指数、边缘密度、平均斑块分维数、聚集度、优势度、景观连接度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以及Shannon均匀度指数12个景观指数,与研究区绿地现状的景观格局进行比较分析,旨在为山地地区城乡绿地系统的景观格局规划提供依据。主要结论有:(1)对研究区内的绿地类型进行了总结分析,提出城乡绿地系统的分类方法,将其分为农田、公园绿地、生产绿地、生态绿带和风景名胜区5类。其中,农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是城乡绿地系统中的重要类型;公园绿地包括市区公园,郊野公园,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生产绿地包括经济林、果园和苗圃;生态绿带包括城市中的防护绿地,建成区周边的绿色走廊,保护区及周围的防护林,河岸林带,道路林带以及水土保持林等;而风景名胜区的定义与城市绿地系统分类中的相同。(2)生态适宜度分析的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农田的适宜面积为13713.04h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8.40%,主要分布在大石、渭沱、云门、南溪等片区,而不适宜区域主要为九峰山、钓鱼城、虎头寨、盐井等片区。生产绿地的适宜面积为6378.50h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3.21%,主要分布在合阳城、南津街、思居和牌湾等片区,而不适宜的区域主要为九峰山、沙溪等片区。公园绿地的适宜面积为3789.97h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84%,主要分布在九峰山、盐井、牌湾、铜溪等片区,而不适宜的区域主要为枫木、九石等片区。(3)根据典型地表特征、鸟类保护、地质灾害与洪水影响等因素,选取了4类关键点:钓鱼城文化古迹、水鸟栖息的天然滩涂湿地、风景名胜区和河岸带,确定其适宜的缓冲半径分别为1500m,200m,1200m和120m;并针对研究区内城市建成区和基本农田2个重要区域,确定其适宜缓冲半径分别为100m和60m,生成缓冲区分析图,为生态防护林的营造提供直观、科学的依据。(4)研究区的绿地现状存在布局零散,植被景观层次单薄,系统不完善,城乡之间有机联系不足等缺点;景观格局的多样性、聚集度、连接度较低,受优势景观类型的影响较大,破碎化程度较高。而基于适宜度和关键点分析的景观格局方案,减少了农田和生产绿地面积,增加了生态绿带的比例,并将一些中、小型的斑块联接成较大的斑块,降低了优势度和破碎化程度。景观指数的计算结果表明,与研究区绿地现状相比,景观格局方案的景观多样性提高了2.87%,均匀度提高了10.39%,优势度降低了7.46%,聚集度提高了1.18%,连接度提高了0.72%,定量说明其更加稳定,更有利于物质、能量的流动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本研究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利用属性数据库系统、空间数据库系统,使资源信息、规划信息、环境信息融为一体,丰富了表现手段,提高了分析的准确性,有利于城乡绿地系统的规划研究。总结了研究区内的绿地类型,并结合相关理论研究,提出了城乡绿地系统的分类方法,为城乡绿地系统的合理规划提供了前提条件。通过生态适宜度分析、关键点分析和景观格局分析,评价了研究区不同绿地类型的适宜性、限制性、和稳定性,为景观生态规划理论在城乡绿地系统规划研究中的应用作了有益的尝试,并为景观格局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