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世界上猪饲养量最大的国家,养猪业在我国畜牧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养猪生产占畜牧业产值35%左右,是畜牧业的主要收入来源。过去几十年,猪的遗传改良在增加瘦肉率和提高生长速度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改良效果。随着分子数量遗传学和分子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对猪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基础研究进入分子水平,目前从DNA水平上研究生长速度和肉质等性状以及其机理已成为了猪遗传育种的新热点。
本研究针对2个基因进行研究,分别为CRYAB和CAV1基因。这2个基因均来源于本实验室的基础研究,其中CRYAB基因源自黄志宏(2005)发现的编号E87的EST,初步研究表明可能与猪的生长速度等有关联;CAV1来自李重生(2006)发现的ESTsp3,该基因在脂肪组织的胆固醇分泌中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地方猪种与外来猪种在生长、肉质等性状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对这2个基因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可以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和研究猪生长、肉质等方面的分子遗传机制,为分子育种技术的应用奠定基础。
本研究应用实时定量PCR的方法检测CAV1基因在不同猪种不同时期不同组织的表达量并分析CpG岛状况,探讨该基因在国内外品种间差异表达的分子机理,以进一步了解该基因表达调控的机制。同时进行了CRYAB、CAV1基因原核表达实验和CRYAB基因的SNP筛查与分型。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CRYAB基因全长3475bp,提交Genbank获得登录号为EU518771。
2、实时定量PCR结果表明,CAV1基因在长白和蓝塘猪品种间,以及不同时期的不同组织中存在差异表达。在同时期同品种,脂肪CAV1的表达量普遍比背最长肌高。蓝塘猪脂肪组织中的表达量从1日龄、27日龄的低于长白猪转变为90日龄、150日龄、180日龄的高于长白猪,且两猪种均在27日龄呈现明显的表达上调。两猪种背最长肌表达量呈整体上升趋势,且在180日龄时上升明显。
3、经序列扫描分析得CRYAB基因全长内无CpG岛的存在,而CAV1基因启动子区内则扫描到有CpG岛存在。
4、成功扩增CRYAB、CAV1两个基因的编码序列并构建重组质粒pRSETA-CRYAB、pRSET A-CAV1,并通过在pREST A载体系统的原核表达,发现CRYAB在此表达系统中,IPTG最佳诱导浓度为0.2mmol/L,最佳诱导温度为25℃,且蛋白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于菌体中;CAV1基因则在0.2~1.4 mmol/L的IPTG诱导范围内无明显的最佳诱导浓度,蛋白主要以可溶性蛋白形式存在;且两重组蛋白诱导15小时的效果均比0-7小时更佳。
5、通过PCR产物混合样测序的方法共筛出CRYAB基因20个SNP位点,其中转换12个,颠换7个,三等位多态1个。对其中4个位点的SNP分型发现这些位点在中外不同猪种间的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尤其位于编码区的308位点SNP,编码异亮氨酸、苯丙氨酸(I、F)两种不同的氨基酸,其在中国地方猪种蓝塘和大花白猪种中,均是TT基因型占据绝对优势,而长白、杜洛克及大白等外来猪种中以AT基因型为主,可初步推测这一位点的多态性可能与不同猪种间某性状的差异存在某种联系。
6、猪、绵羊、牛、人、小鼠、褐鼠、斑马鱼、原鸡等物种CRYAB基因编码的氨基酸比对结果表明:猪与牛的同源性高达98.3%,其次为绵羊、人、褐鼠和小鼠,分别为97.7%、97.1%、96.65和96.0%,而与斑马鱼、原鸡的同源性则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