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唐绮丽诗风的形成乃楚骚的雅怨传统与宫体诗的体物传统之流,以晚唐中下层文人自身境遇为内在动因、市民文化之兴起为外在助力,由元白、小李杜等诗人共同实现,由于个体寄寓情感之不同,诗中呈现之审美品质亦有浮华轻艳与哀丽深婉之别,至宋初“西昆”之体则流于华美、不事写实,成为形式大于内容之典范;词体在民间词对文人语言的改造与文人个体意识向应歌之作的渗透中渐成文人词体独有的话语方式,此间由温韦至冯李渐离“花间”之格而成文人本位抒情之体,且以时空交错的非现实笔法实现内涵的寓言性与多义性。综观晚唐至宋初诗词,诗之抒情性由元白经李杜至“西昆”,乃历“自我的逃逸”、“自我的隐匿”与“自我的缺席”三阶段;而文人词体之形成恰是文人自我不断深入、个体情绪不断彰显的过程,故而见出诗中“隐匿的自我”已向词中释放。晏殊之为宋初文坛的代表,诗承“西昆”余绪且对其浮华繁缛有所反拨,词袭冯延巳非现实意境与多义性抒情,又融入自我的存在之伤、时空之思。其述怀诗以杳渺之超现实意境,上下求索、百折不回之抒情形象,以自然写心、以物写我之笔法颇得李商隐“无题”之旨;其闲情词则因存在之瞬与自然之永的不可调和而呈现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的焦虑,且在词中以述写人与自然之间若即若离、若有若无的主观化联系求得弥合。综观晏殊诗词,其文体界限大体明晰,述怀诗与闲情词皆有无从言说之伤,且非为一时一地一事一景而作,乃抽象性的个体化抒情,是诗词互见的融合之体。跨越文体之处乃诗(词)人有意为之,述怀诗借词之线性结构令律诗中各句在抒情与述实上地位平等以求清丽疏朗之格调,闲情词则以“自问自答”之方式袭李商隐“无题”之内向性抒情。至此词体或言词与词化之诗体已专为文人个体审美活动与个人化抒情而存在,从而部分转移与分流诗的抒情功能与类型,诗体则渐去晚唐五代之优柔委婉,回归士大夫政治生活载体之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