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感染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后对细胞的侵袭作用和增殖的影响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hou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1989年Krajden等学者首次于口腔菌斑生物膜和唾液中发现了幽门螺杆菌菌株[1],随后1991年Desai等学者也分别从牙菌斑中检测出幽门螺杆菌[2],证实这种病原体可存在于口腔中,并拉开了研究口腔内幽门螺杆菌的序幕。随后学者通过不同的检测方法发现幽门螺杆菌在口内可定植在口腔环境中的龈上菌斑、龈下菌斑、唾液、黏膜等部位,并且龈下菌斑中的检出率较高。幽门螺杆菌具有鞭毛、黏附素、毒力蛋白、LPS等毒力因子,可对宿主造成免疫及炎症损伤。现多项研究表明,口腔是幽门螺杆菌定植的胃外最大贮存点。在相关的临床研究及系统分析结果中发现[9,10,12],牙周炎位点的幽门螺杆菌检出率更高,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牙周炎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口腔中幽门螺杆菌的存在是慢性牙周炎的危险因素之一。而在牙周炎症发生时,牙周袋上皮是细菌生物膜和结缔组织的唯一屏障。袋内上皮通常有表面侵蚀或溃疡,可暴露下面的炎性结缔组织。牙周炎为慢性疾病,胶原纤维的修复在疾病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牙周结缔组织中的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容易受到牙周病原微生物的损伤,导致其增殖能力受抑制或形态的特性改变。故本实验拟探究幽门螺杆菌感染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后对细胞的侵袭作用和增殖的影响,探讨其在牙周组织的病理损伤机制的可能性。材料与方法1.幽门螺杆菌SS1及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的培养及鉴定幽门螺杆菌标准株SS1来源于广州市南方医院消化科孙勇教授,本课题实验组负责复苏保存。配制含6%新鲜羊血的哥伦比亚琼脂血平板,将冻存的幽门螺杆菌标准株SS1接种到哥伦比亚琼脂血平板中,平板置于厌氧罐中,调节罐内气体环境为微需氧环境,湿度>90%,恒温37℃培养2d后进行革兰染色及菌种测序。从南方医院口腔科收集14-25岁健康无龋的前磨牙,刮取牙周膜进行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的原代培养,细胞培养至80%时传代,取第3-6代细胞通过CCK8法测定体外生长情况及免疫荧光染色鉴定来源。2.幽门螺杆菌侵袭模型的建立及其电镜观察通过庆大霉素保护实验建立幽门螺杆菌侵袭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模型。按感染复数MOI=100:1加入相应的菌液量至细胞培养基中,分别共培养2、4、6、8、10 h后用含庆大霉素(100 μg/mL)培养基孵育2h杀死细胞外的幽门螺杆菌,洗涤并消化收集细胞,将细胞裂解液梯度稀释涂板,微需氧培养6 d后菌落计数。通过计算侵袭效能确立本实验侵袭模型,通过电镜观察侵袭情况和细胞形态变化。3.幽门螺杆菌感染对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建立高浓度及低浓度的侵袭模型,并用含庆大霉素(100 μg/mL)培养基孵育2 h杀死细胞外的幽门螺杆菌。细胞用4%福尔马林20 min固定,0.2%Triton X-100渗透、血清阻断、Ki-67、DAPI抗体逐步孵育检测核增殖抗原Ki-67的表达情况,并用CCK8法检测细胞连续7 d的增殖情况。4.幽门螺杆菌感染对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及其机制建立高浓度及低浓度的侵袭模型,并用含庆大霉素(100 μg/mL)培养基孵育2 h杀死细胞外的幽门螺杆菌。体外侵袭模型建立后添加70%冷乙醇固定细胞,在-4℃冰箱中存放过夜,次日染色之前,用无菌PBS洗一次,离心弃上层清液,添加酶染色工作液。流式细胞仪上机检测。用总RNA提取试剂盒分离三组样本的总RNA,逆转录成cDNA。使用SYBRPremix Ex Taq检测Cdc25C、CDK1、cyclinB 1的转录情况。提取蛋白后主要抗体探测:Cdc25C、Cdc25C-S216、CDK1、CDK1-Y15、cyclinB1。最后,采用化学发光检测系统。结果1.幽门螺杆菌标准株SS1可侵入至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中,对细胞形态有影响本实验成功对正常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及分离,并构建了幽门螺杆菌标准株SS1侵袭细胞的体外模型。在6 h的侵入模型中,幽门螺杆菌标准株SS1的侵袭效率佳,通过倒置显微镜中观察到幽门螺杆菌感染后部分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形态变圆,幽门螺杆菌黏附于细胞膜表面。透射电子显微镜可见幽门螺杆菌可侵入细胞,并被液泡包裹着定位于细胞质中,细胞内液泡增多,液泡内的幽门螺杆菌呈现杆菌样和球菌样。2.幽门螺杆菌标准株SS1侵袭细胞后可通过Cdc25C/CDK1/cyclinB1级联反应导致G2期阻滞及抑制细胞增殖通过CCK8法和Ki-67蛋白免疫荧光染色的结果中可见,幽门螺杆菌标准株SS1侵袭细胞后可导致细胞的增殖受到抑制,并且幽门螺杆菌标准株SS1感染的浓度越高,抑制细胞增殖的情况越明显。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可见,G2期DNA含量随感染浓度增加而升高,细胞G2期发生阻滞。幽门螺杆菌标准株SS1感染后可导致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的G2期的相关调节蛋白cyclinB1、CDK1、Cdc25C的转录和表达失常,并且CDK1-Y15和Cdc25C-S216磷酸化蛋白增加,导致G2期阻滞。结论1.本实验所构建幽门螺杆菌标准株SS1侵袭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的体外模型,具有较好的侵袭率,能体外模拟不同浓度幽门螺杆菌标准株SS1对细胞的作用。2.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及倒置显微镜结果,可见幽门螺杆菌标准株SS1可黏附及侵袭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侵入细胞后幽门螺杆菌定位于细胞质中,并被液泡包裹,细胞形态由扁长变圆。细胞内液泡增多,液泡内的幽门螺杆菌呈现杆菌样和球菌样。3.幽门螺杆菌标准株SS1感染后可导致正常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受到抑制。感染浓度越高,抑制细胞生长的能力越明显,说明幽门螺杆菌标准株SS1对正常牙周膜成纤维细胞有损伤作用。4.通过检测G2期的细胞周期相关调节蛋白的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可发现,幽门螺杆菌标准株SS1通过影响Cdc25C/CDK1/cyclinB1通路的调节导致G2期阻滞,有丝分裂受阻,抑制细胞增殖。
其他文献
分支过程从由一百多年前因研究姓氏消亡问题而产生,到如今在生物学与物理学中的运用广泛,可谓是成就斐然。过程分类也由最开始的单物种离散时间的基本情形,逐渐开拓到多物种
有关换热的研究一直是工业研究领域的重点,几乎所有的工业生产活动都离不开热量的传递,热能的传递效率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能源消耗水平。为了提高换热效率,相关领域的众多专家和学者进行了长期的实验和探索,并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这也推进了新型强化换热形式和传热材料的发展。此外,精细换热部件和高热通量要求也对传统换热形式提出挑战。纳米流体和超声空化技术已被证实在一定条件下对传热具有重要的强化作用,近年来得到广泛关
挤压油膜阻尼器的主要作用在于减小支承外传力和转子通过共振时的振幅,因其结构简单、质量轻、体积小、减振性能良好等特点,已在现代航空发动机中广泛应用。转子系统作为发动
华北中部造山带是华北克拉通中重要的造山带之一,对了解华北克拉通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熊耳山地区位于华北中部造山带南缘,是研究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碰撞造山作用的重要区域。而穆册中性侵入岩位于熊耳山地区中部,呈近东西向不规则菱形展布,出露的面积约为9.8km2。岩体以二长岩类为主,主要由黑云角闪二长岩、二长花岗岩和二长斑岩组成,侵位于新太古宙时期形成的太华群片麻岩中,并被后期形成的燕山期花岗岩侵入。本文通
本文采用断裂力学数值法对带墙体内部裂隙的稳定性和开裂破坏模式进行了计算和分析,从断裂力学止裂的角度分析了锚杆对开裂墙体稳定性的影响。并探讨了土体蠕变作用的影响下,
对称的交替方向乘子法(ADMM)是Peaceman-Rachford分裂方法的一个应用。原始的对称交替方向乘子法是经验性的,理论上并不能保证它的收敛性。最近,何炳生等人(2016)在对称的交
我国资源总量、人均资源均存在严重不足的情况、资源再生利用也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当前我国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发展期,发展绿色建筑是重要需求更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国家相继出台了一些政策鼓励发展绿色建筑,提高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物的占比。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制定及更新也是为了更好的指导、衡量绿色建筑物的绿色性能的重要指导及依据。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较为滞后,同时绿色建筑的评价在我国目前的实际操作中也
本文研究具有大步长邻近点的对称交替方向法的收敛性与取较大步长因子时算法的数值表现。对称交替方向法在一次迭代中,更新对偶变量λ两次,故交替方向法可以视为对称交替方向
在有机合成中,连续硝化反应是十分重要的一类反应,硝化对温度要求严格,需防止温度超标导致产生多硝基物和氧化等副反应。硝化是一种放热反应,速率快,如果不对其过程加以控制会有爆炸的风险,因此具有极大的危险性。常见的硝化剂主要为各种浓度的硝酸、混酸(硝酸和硫酸的混合物)、硝酸和醋酐的混合物等,均为危险化工原料。为了提高生产质量并加强对生产过程的控制,本文拟设计一套自动监控系统,以某化工厂连续硝化生产线为背
与西方十分强调从权力间内在关系角度去探索和建构权力治理体制机制不同,我国尤其重视从权力与其行使者的关系角度探索权力治理体制机制的构建,体现了显著的优势。西方权力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