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等教育课程内容的改革是决定高等教育成败的关键性因素,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的突破口,通识教育课程内容的改革是通识教育发展的核心。受高等教育历史发展因素的影响,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跟不上社会多元化的趋势,致使高等教育滞后于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学者引进了国外的通识教育(主要以美国为主)理念与教育模式的同时,我国学者也提出了文化素质教育,以期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一种思路。文化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尽管有一些区别,但是其理念和教育内容具有一致性,因此本文的把文化素质教育涵盖在通识教育的概念中。通过分析通识教育课程内容的必要性,以人性陶冶为主的自由教育及地位的缺失,以培养科学人才为主的高等教育观念及其反思,以培养“全人”为主的通识教育的回归和日臻完善;提出通识教育课程内容的改革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是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基础,同时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基于此分析通识教育课程内容改革的理论基础是赫钦斯的高等教育思想理论,赫氏的通识教育探讨的是解决高等教育面临的内忧外患的问题,高等教育的外部威胁和内部混乱造成了高等教育对真理追求的迷失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下滑。他提出了永恒主义教育的学习,永恒主义教育和经典名著计划是通识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其提出通识教育理论对当下的国内高等教育通识教育课程内容改革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在赫氏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综合院校和理工科院校的通识教育课程理念、课程模式和通识教育课程内容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识教育课程内容的构建体系。通识教育课程内容的基本架构则是通识教育课程内容的本土文明与外来文化的结合;通识教育课程内容需要遵循一定的逻辑性以及原著课程和概论课程的合理分配,在这种思路指导下,构建以本土文明的经典著作为主干,外来文化的经典著作和国际与社会生活问题研究为辅的通识教育课程内容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