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知控制在人类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在对认知控制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可以应用多种心理学实验范例,例如Flanker、Stroop和Simon任务等。在这些分心物干扰实验中,都是要求被试在排除分心物干扰的同时,要快速准确地对目标刺激做出响应。其中一致试次是指靶目标和干扰项相同的试次,不一致试次是指靶目标和干扰项不同的试次。实验发现:被试在对一致试次的反应时间小于对不一致试次的反应时间,这就是一致性效应。在后来的研究中还发现当前试次的一致性效应大小与前一试次类型有关。一致性效应在不一致试次之后显著小于一致试次之后,即I(I-C)<C(1-C),表现出了一种交互作用,这就是一致性顺序效应(Congruency Sequence Effect,CSE)。过去二十年,前人的研究对一致性顺序效应持有两种解释,一个是认知控制观点,一个是学习与记忆观点。在认知控制的观点中,冲突适应理论是最具有影响力的。但是也有研究认为出现一致性顺序效应是由于人类的情景学习记忆能力,该观点主要有两个理论(特征整合和偶然学习)。现在的主流理论认为上述两者对一致性顺序效应的产生都有贡献。因此,在排除学习和记忆混淆后,能否产生“纯净”的一致性顺序效应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另外,前人在应用任务研究一致性顺序效应时,发现prime-probe任务比其他任务更容易出现一致性顺序效应,引发了对于任务中分心物的出现时机对效应的影响的疑问。结合以上两个疑问,本文通过两个实验来探究Flanker任务分心物的出现时机对一致性顺序效应影响机制。实验一为分心物先于靶目标出现的数字Flanker任务实验,实验二为分心物与靶目标同时出现的数字Flanker任务实验,两个实验除了分心物出现时机以外没有其他区别。在之前的研究中,要么没有排除特征整合和偶然学习的干扰,要么是通过事后统计学进行排除,因此实验结果或多或少会受到二者的“污染”。在本文实验中,通过确保连续试次间的靶刺激和干扰刺激的特征完全不同来排除特征重复,并通过限定各种试次类型随机出现的概率相等来去除偶然学习的干扰。实验数据采集完成后,通过本人构建的数据处理平台,输入需要处理的所有被试的文件夹,就可以快速完成行为学所需数据的分析以及影像学在个体水平上的处理。该工具包使用方便,并且大大提高了数据处理的效率与准确性,为后面的更高层次的分析提供了保障。根据本文中的两个数字Flanker实验研究,可以得到以下的结论:1.在行为学表现方面,排除了特征重复和偶然学习干扰后,无论分心物是否先出现,都可以观察到“纯净”的一致性顺序效应,说明分心物先于靶目标出现对于一致性顺序效应的出现并不是必要的,并且分心物先出现时的一致性顺序效应显著大于分心物与靶目标同时出现时。2.在神经影像方面,分心物是否先出现、前一试次类型、当前试次类型三因素交互激活区域在右脑中央前回部位。与行为学结果相同,无论分心物是否先于靶目标出现,都存在一致性顺序效应对应的激活区域,并且分心物先出现时的激活区域主要在右脑中央前回,预示着右脑中央前回区域可能负责分心物出现时的相关反应,导致了两种情况下的一致性顺序效应有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