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藻酸酯的制备及其合成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e3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藻酸钠(Sodium Alginate, NaAlg)是一种线性阴离子天然聚多糖,由p-D—甘露糖醛酸(M单元)和α—L—古罗糖醛酸(G单元)通过α(1-4)糖苷键连接而成,分子链的序列由GG嵌段、MM嵌段和GM交替嵌段组成。由于海藻酸钠具有天然无毒、生物相容性好、无免疫原性、可生物降解和可以进行化学改性等优点,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医药行业、日化行业、纺织工业、生物技术和废水处理等领域。因为海藻酸钠只具有较强的亲水性,所以在疏水药物的应用上存在不足,如作为控释制剂对疏水药物的负载量不高,容易发生突释,作为黏膜黏着剂黏附力不够大等。国内外不少研究利用NaAlg的结构特点,将其与多种化合物通过不同反应机理进行化学改性,以达到不同的应用目的。本课题的目的是通过酯化反应,在NaAlg上接枝疏水性基团,得到一类新型的双亲性生物大分子,使海藻酸钠衍生物可以被更广泛地应用于诸多领域。以海藻酸钠和脂肪醇为原料,1-乙基-3-[3-(二甲基胺基)丙基]-碳化二亚胺盐酸盐(EDC-HCl)为偶联剂,N,N-二甲氨基吡啶(DMAP)为催化剂合成海藻酸酯,利用红外光谱法、核磁共振法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和热重分析对其进行了热分析。在产物海藻酸酯的红外图谱中观察到酯羰基振动峰,在核磁共振氢谱图中增加了侧链上的甲基和亚甲基氢峰,在固体核磁碳谱中出现了侧链烷基碳峰,这些均可以证明已经合成出海藻酸酯。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和热重分析得到:在升温过程中,海藻酸酯释放CO2和相邻羟基脱除水分子的同时,侧链受热裂解成小分子,进一步证明长碳烷基链已经接枝到海藻酸钠上。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碳链越长,脂肪醇越难接枝到海藻酸钠上。利用气相色谱,采用外标法测定海藻酸酯的酯化度。考察了催化剂的种类、原料摩尔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酸的用量诸因素对酯化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料NaAlg糖单元和脂肪醇摩尔比由1:1升至1:5时,酯化度上升得较快,当摩尔比继续由1:5上升到1:15时,酯化度的变化不大;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酯化度升高,但是当反应时间超过24h时,酯化度变化不明显;随着反应温度从20℃上升到45℃时,酯化度升高;当NaAlg糖单元和对甲苯磺酸的摩尔比从1:0.2增加到1:0.6时,酯化度增加,当摩尔比从1:0.6增加到1:1时,酯化度反而减小。根据这一规律,得到了合成较高酯化度的海藻酸辛酯、十二酯和十六酯的最优条件。通过荧光光谱法、电导法、表面张力法、粘度和粒径的测定等手段,系统地研究了两亲性海藻酸酯在水溶液中的电导性能、表面活性、粘度、聚集体粒径和临界胶束浓度,并考察了取代度和碳链长度对其水溶液性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大,海藻酸酯的表面张力下降,电导率升高。海藻酸酯在疏水链长相同或者相近取代度的条件下,随着取代度的增大或者疏水链的增长,表面张力、电导率、粘度、聚集体粒径和临界胶束浓度均减小。
其他文献
互动艺术是当代艺术中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而随机性则是互动艺术作品中的非常显著的特点,这种随机性可以理解为其作品表现出来的自由、不稳定、多结果、和不可预测性。而控制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确立了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来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方针,外商直接投资在华规模、质量和涉及的领域都不断扩大。外商直接投资事实上也确实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了
明知推定是认定明知的重要方法。但在明知推定的具体适用中,将事实推定排除在推定范围之内,扩大明知的范围,误解了明知推定应有的内涵,忽视了其应有的理论和实践功能。本文在剖析
大学生对辅导员的信任程度,关系着学生自身的良好发展、学生社会信任的构建以及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顺利开展。影响大学生对辅导员信任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大学生自身的人际
目的:建立鼻通丸中木兰脂素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岛津C18柱(200 mm×4.6 mm,5 μm);流动相:乙腈-四氢呋喃-0.1%冰醋酸溶液(35∶1∶65);检测波长:278 nm;柱
为了提升裸眼封隔器工艺对不规则井眼、非均质性强地层的适应性,研制了高性能复合式裸眼封隔器。该封隔器采用膨胀式胶筒和压缩式胶筒复合式一体设计,集合了膨胀胶筒密封面长
游戏八股文从正宗八股文中脱胎而出,是中国古代文体较为特殊的一种。明清时期,一些八股文人运用八股文的一种或几种文体要素进行文学创作,从而产生了具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游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特别是投资自由化进程的加快,世界范围内的统一市场已经逐步形成,对内国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跨国垄断行为也在日渐增多。但是时至今日由于相关国际法规和
性骚扰是一个普遍存在并危害个体身心健康的世界性问题,针对该问题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但迄今仍未对性骚扰形成普遍公认的定义,国内对该问题的定义更多从立法视角出发,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