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颈椎病是常见多发的疾病,为人类现代"文明病"的"主力军"。随着现代人工作与生活方式的改变,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普及,坐办公室脑力劳动者增加,颈型颈椎病患者数量逐渐上涨,且年龄逐渐偏年轻化。其使患者经受病痛折磨,亦影响生活质量、给社会形成繁重的影响,极重困扰患者日常起居、工作和学习。罗凛教授在常年推拿临床工作中总结创立的动伸推拿疗法对于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有显著的疗效,出于对动伸推拿理念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疗效与法理机制的探查,故开展了此课题研究。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于动伸推拿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研究;二是动伸推拿治疗颈型颈椎病的MRI观察研究。为动伸推拿治疗颈型颈椎病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并为动伸推拿理念的临床普遍使用与理念推广奠定科学理论基础。研究一:动伸推拿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疗效观察与分析方法:本研究选用广东省第二中医院推拿科门诊2015年6月到2016年12月的颈型颈椎病患者,择取符合纳入标准60例,将6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依据随机分组号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予统计学分析其年龄、性别、病程具备可比性。此中治疗组选用广东省第二中医院罗凛主任创用的动伸推拿疗法治疗(动伸推拿法);对照组采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推拿学》中颈椎病的治疗方法(常规推拿法)。治疗组与对照组皆前2天每天治疗1次,后隔天1次,1次约计15min,治疗5次后,开始疗效评价。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颈肩部的活动度疗效评价比拟两组的差别。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年龄、性别、病程、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调查问卷评分比异,两组差别不存在统计意义(P>0.05),表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的患者基线特性存乎可比性。对照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治疗组治疗后秩均值(上四分位数、中位数、下四分位数)为23.73(0.75,1.0,2),对照组治疗结束为37.27(1.0,2.0,3.0),两组与治疗前比拟P<0.05。其二选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治疗组治疗后秩均值(上四分位数、中位数、下四分位数)为37.27(1.75,3.0,4.0),对照组治疗后为37.27(21.5,31.0,38.0),两组与治疗前比拟P<0.05,差异卓著,具统计学意义。两组一疗程后颈部活动度疗效比评,治疗组的治愈量数为13例,显效量数13例;对照组治愈的数量4例,显效量11例。治疗组治愈率及显效率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痊愈比率43.3%而对照组13.3%,治疗组之显效率与对照组之显效率依次是43.3%,36.7%,经秩和检验治疗组与对照组比拟P<0.05,颈部活动度效果相比有意义。结论:动伸推拿组与常规推拿组对于颈型颈椎病的治疗均取得临床效果,但动伸推拿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常规推拿组更优。研究二:动伸推拿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MRI观察研究方法:根据纳入标准随机选择临床效果研究中动伸推拿疗法治疗的颈型颈椎病患者15例,皆于动伸推拿前及治疗一个疗程结束后行核磁共振(MRI)影像检查,获取推拿前后颈部肌群的影像学形态图像。比拟推拿前后的颈部前屈功能肌群和后伸肌群当中主要代表性肌肉—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治疗前后的影像学(MRI)形态变化,对比患者行动伸推拿疗法前及动伸推拿疗法后患者的左侧斜方肌、右侧斜方肌、左侧胸锁乳突肌、右侧胸锁乳突肌的C5~C6颈段所对应的轴位(横断位)图(2D),检测计算其横截面上最大左右径与最大前后径的数值,并对照治疗前与治疗后肌肉形态学改变,将其量化。运用自身对照方式,通过颈椎病患者推拿治疗前后MRI下的形态学变化,分析动伸推拿对颈椎病患者颈相关肌群的因理机制;为动伸推拿对于颈型颈椎病的应用推行供予新的理论及依据。结果:15例患者中有9例患者斜方肌及胸锁乳突肌左右最长径及前后最长径经动伸推拿后数值呈总体呈增大趋势,另6例患者斜方肌及胸锁乳突肌左右最长径和前后最长径经动伸推拿后数值呈总体减小趋势,分别予秩和检验对二者数值完成统计学分析,不论是肌肉长度测量值呈增大趋势的9例还是肌肉长度测量值趋小的6例,经动伸推拿后双侧胸锁乳突肌前后径与左右径最大值与治疗前比较P<0.05,动伸推拿后双侧斜方肌前后径与左右径最大值与治疗前长度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动伸推拿后患者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都发生了形态学变化,或呈增大趋势或变小趋势,由此可见动伸推拿具备双向肌肉调节作用。表明动伸推拿手法具有缓解肌肉痉挛、恢复肌肉弹性、消肿散瘀、改变肌肉形态、减轻疼痛,改善颈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患者颈椎功能活动障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