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路洪灾风险评估研究是当前自然灾害研究领域的热点与难点之一,同时也是防灾减灾规划与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在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不断增强的背景下,当前我国公路洪灾研究的侧重点已从早期的危险性评价向综合风险评估过渡,但针对中观及以上尺度的风险评估研究还不够深入。巴南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强烈的人类活动导致区内洪水灾害频发,开展巴南区公路洪灾风险评估的相关研究与探索,对区内公路洪灾的防灾减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对我国其他山地及丘陵地区的公路洪灾风险评估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开展公路洪灾风险评估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研究,既是转变我国防灾减灾理念、有效降低公路洪灾损失的迫切要求,也可以填补当前公路洪灾风险评估研究的不足。论文在归纳国内外公路洪灾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公路洪灾的基本概念、影响因素、评估内容等方面分析了公路洪灾风险评估的基本体系,探讨了公路洪灾风险评估方法及其适宜性,据此构建了公路洪灾综合评估方法体系。以巴南区为例,运用不同方法从栅格单元、小流域单元和镇级行政单元三个尺度分析其洪灾危险性水平。基于公路动态分段技术与模糊评价方法等,评价巴南区公路洪灾承灾体易损性。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估方法,对不同空间尺度的公路洪灾风险进行评估,估算巴南区公路洪灾的期望损失风险。根据评估结果及野外调查验证,提出巴南区公路洪灾风险处置对策与建议。得到的主要结果与结论有:(1)构建了公路洪灾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不同方法得到基于格网单元、小流域单元和镇级行政单元的危险性评价结果,探讨了不同研究单元在危险性评价研究中的适宜性及评价模型的选取与应用。(1)基于格网尺度的公路洪灾危险性评价结果显示:巴南区以微度危险和低度危险区域为主,分别占总面积的30.75%和45%,中度危险和高度危险区域分别占总面积的18.42%和5.83%;经K折交叉法验证,评价精度达到0.805,因此,选用格网作为研究单元能有效地探究研究区域内部的危险性分布差异;由于其数据精度高,样本信息完整,适合选用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评估。(2)基于小流域尺度的危险性评价结果显示:巴南区主要以微度危险和低度危险区域为主,分别占总面积的34.78%和33.96%,中度危险和高度危险区域占总面积的27.05%和4.21%;经全数检验法验证,评价精度为0.763,选用小流域作为研究单元能体现公路洪灾影响因子在空间上的完整性,其结果可以为流域灾害管理与防治工作提供决策支持;由于其数据信息量的减少增加了评价结果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更适合采用模糊评价方法进行评估。(3)基于镇域尺度的公路洪灾危险性评价结果显示:巴南区低度危险和中度危险镇(街道)居多,存在3个高度危险镇(街道),分别是李家沱、花溪和龙洲湾街道;选用镇域行政单元分析各镇(街道)的洪灾危险性等级,能够满足管理决策制定的需求,为区域灾害管理措施的制定、实施及减灾资源的分配提供科学的依据,但由于数据精度低,评估结果较其他两种研究尺度更低,不适用于微观区域的洪灾危险分析。(2)探讨了承灾体易损性的影响因素,构建了公路洪灾承灾体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评价方法计算得到巴南区公路洪灾承灾体易损性评价结果。(1)承灾体的易损性不仅是指其抗灾能力大小,还包括承灾体在孕灾空间内的暴露程度,因此,从脆弱性与暴露性两方面综合评估公路洪灾承灾体易损性更具有现实意义。(2)将巴南区公路洪灾承灾体的易损性划分为微度易损、低度易损、中度易损和高度易损四个等级,评估结果中最多的是微度易损等级,比例为52.5%,最少的是高度易损等级,但仍占到11.8%的比重。(3)在制定公路洪灾减灾措施时,应根据公路的脆弱性与区域物质、经济和社会暴露性的实际状况,有针对地实施灾害防治措施。(3)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得到巴南区公路洪灾风险等级,构建了定量评估模型,得到巴南区公路洪灾期望损失风险,基于评估结果提出风险处置建议。(1)定性分析巴南区公路洪灾风险得到,区内低风险等级的公路最多,占到研究公路总长的39.8%;中等风险公路和较高风险公路占研究公路总长的32.4%、22.2%;高风险公路最少,占研究公路总长的5.6%。(2)定量评估结果与定性评估结果的趋势相一致,风险等级高的路段,其洪灾期望损失值也相对较高;鱼洞街道、花溪街道和李家沱街道各公路的洪灾风险损失量和值较高,天星寺镇各公路的风险损失和值最低。(3)针对不同风险等级的区域,应实行不同的防灾减灾措来施降低风险;低风险区域主要以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教育等非工程措施为主;中等风险和较高风险区域主要以防护工程措施建设为主,非工程措施为辅;高风险区域,应结合工程性和非工程性措施降低风险,对于部分高风险区域,还应注重风险规避,减少灾害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