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亦缺少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有效手段,其死亡率和致残率高。目前大部分研究将END定义为入院72小时内任一时刻复评NIHSS(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score)评分较入院时至少增加2分。由AIS引起END的相关因素比较复杂,本研究主要关注轻型缺血性脑卒中与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两组人群。在两组人群中分别探讨END的相关因素,揭示END发生的可能机制,为早期诊断与有效治疗END提供新的思路,进一步改善AIS人群的预后和生活质量,使之从中获益。第一部分脑动脉粥样硬化评分与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脑动脉粥样硬化评分(cerebral atherosclerosis score,CAS)与轻型缺血性卒中END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轻型缺血性脑卒中(NIHSS≤3分)患者,END定义为入院72小时内任一时刻NIHSS复评分较入院时初评分至少增加2分。所有患者均行头颅MRI、MRA及颈部CTA检查,对大脑中动脉(M1、M2、M3)、大脑前动脉(A1、A2)、大脑后动脉(P1、P2)、基底动脉、颈内动脉、颈总动脉、椎动脉、无名动脉、锁骨下动脉(椎动脉起始部以前)狭窄≥50%的血管段均计1分,上述评分总和记为CAS评分,分析CAS与轻型缺血性脑卒中END的相关性。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评估CAS评分对END的预测能力,并计算其灵敏度、特异度。结果:共有265例患者入组,其中END 39例(14.7%),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基线NIHSS评分(OR=2.24,95%CI:1.34-3.75,P=0.002)、CAS(OR=1.53,95%CI:1.16-2.01,P=0.002)、责任血管狭窄≥70%(OR=2.15,95%CI:1.05-4.44,P=0.039)均是END的独立危险因素。CAS判断END的最佳截断点为2分,其灵敏度为64.1%,特异度为68.1%。结论:基线NIHSS评分、CAS评分以及责任血管狭窄≥70%是END的独立预测因素。尤其是CAS评分≥2分的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高度警惕END的发生。第二部分脑微出血与首发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关联研究目的:目前,影响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END的预测指标并不十分明确,本研究拟探讨脑微出血病灶(cerebral microbleeds,CMBs)的位置、数量与首发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END的联系。方法:连续前瞻性入组2013年3月至2015年5月发病24小时内收治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和阜阳市肿瘤医院神经内科的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END定义为入院72小时内任一时刻NIHSS复评分较入院时初评分至少增加2分。所有入组患者完成磁共振磁敏感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SWI)检查,探讨脑微出血病灶的位置、数量与END的联系。结果:共计纳入患者217例,平均年龄60.0岁,共有81例患者中检出CMBs,占37.3%。76例患者发生END,占35.0%,其中检出CMBs阳性患者33例,占43.4%。CMBs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END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3)。在病灶数量分级比较中,CMBs>5个的患者发生END的风险显著增加(P=0.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与CMBs阴性患者比较,CMBs>5个与END存在显著相关性(OR=3.14,95%CI:1.22~8.13,P=0.018),≤5个CMBs病灶与END不存在统计学关联(OR=1.12,95%CI:0.53~2.37,P=0.757)。在CMB病灶位置比较中,相比于CMBs阴性组,脑深部区域CMBs组(OR=1.76,95%CI:0.91~3.39,P=0.093)以及其它位置病灶(OR=0.75,95%CI:0.16-3.56,P=0.75)与END之间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磁共振SWI成像中的CMBs病灶分布位置与END无关,但5处以上的CMBs病灶可能是END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