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在进入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尤其是在对外贸易方面,近年来持续的贸易顺差引发了理论界和现实界对人民币升值的要求。为了探讨人民币的合理汇率,各种研究方法层出不穷,但对于一个高速发展的经济来说,研究汇率变动的最具影响力的理论方法莫过于“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该理论认为:当一国的可贸易品部门相对不可贸易品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高于另一国时,则该国相对于另一国的实际汇率将会出现升值趋势。由于该理论并不是在所有国家都适用,因此本文旨在研究该理论在中国是否成立。本文首先回顾了汇率理论,并从理论和数学方面介绍了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接下来,文章着重探讨了可贸易部门与非贸易部门之间的划分,并研究了1990年——2007年间中美两国可贸易部门与非贸易部门之间的相对相对劳动生产率,通过绘制图表,直观的发现该相对相对生产率呈现持续上升的情况,但在研究这段时间内两国的实际汇率时,却发现了实际汇率有升有降的现象,这与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是相悖的。为了能够得到更加精确的结论,进一步的,本文利用ADF单位根检验以及Johansen协整检验等方法对实际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在中国,中美实际汇率和两国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增长状况没有长期稳定的联系,这从实证方面也说明了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在中国并不成立。为了探讨该理论在中国不适用的原因,本文从理论的假设条件出发,利用恩格尔-格兰杰两步法以及Johansen协整检验对假设前提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证明该理论的两个假设有两个是不成立的:即在中国,可贸易品的一价定理和实际汇率无必然联系,以及在中国,可贸易部门相对不可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并不必然引起中国非贸易品价格的变动,这直接导致了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在中国难以成立。最后,文章根据我国的特殊国情,解释了该理论假设条件不成立的原因,并就如何在实际汇率升值的情况下,我国还能保持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