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计委员会制度作为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其建立的宗旨是在董事会中寻求一支独立的财务治理力量,以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强化内部控制、确保外部审计师的独立性,加强公司财务报告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2002年由证监会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拉开了我国引入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大幕。我国的审计委员会制度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本文对于完善我国审计委员会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经验依据,对于完善我国的公司治理,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具有现实意义。论文的基本思想和逻辑框架第一章:本章主要是对审计委员会制度有效性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首先对国外研究成果作了一个归纳。国外该方向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对审计委员会有效性影响因素的研究;二是对审计委员会治理效果的研究。关于有效性影响因素的研究,学者们认为,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审计委员会成员的任职期限、审计委员会的具体操作指南、委员会成员的轮换、行业知识与权力等对审计委员会职能的有效发挥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对于后者,学者们的观点则不一致,一种观点认为审计委员会在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降低财务舞弊现象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另外一些学者实证研究的结果则相反,认为审计委员会并没有很好的发挥作用。我国对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实证研究结构主要集中在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和有效性方面。研究表明在我国大股东持股比例可能对审计委员会的设立有影响;而我国审计委员会的效率研究结果则是在维护财务信息质量方面发挥了一定的效应,但在维护审计师独立性方面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第二章:本章重点阐述审计委员会的演变以及各国审计委员模式的介绍与比较,以便我们从中吸取经验,找到适合我国情况的模式。首先从审计委员会设立的制度经济学解释入手,依据制度经济学理论从外部效应、存在外部利润、成本效应原则和信息成本增加四个方面说明了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原因。紧接着,通过对降低代理成本,有利于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融资并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以及有利于董事会做出各种重大决策,对公司的长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三方面阐述了审计委员会的治理效应。其次,我们以审计委员会在美国的发展为蓝本,讲述了审计委员会的演进历史。从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发展历程来看,职业自律组织对于企业的规范经营、防止舞弊的要求在审计委员会的发展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真正起到强制作用的是立法机关的各种法案,如美国1991年的联邦储蓄保险公司改善法(FDICIA)。另外,企业自身的需要也十分关键,如果企业自身没有认识到审计委员会或者建立这种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即使各职业组织呼吁和论证,审计委员会也不会建立起来。可以说,审计委员会是在职业组织、立法机构和企业自身需求共同推动下发展起来的。各国审计委员会发展过程中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等情况有很大的差异,表现在审计委员会制度地实施上也呈现出不同的模式和特点,我们对各国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第三章:审计委员会既在公司财务治理上扮演监督、统筹与整合的功能,又涉及了委员会自身组织及与管理当局、内部审计部门、外部注册会计师之间的互动,为使审计委员会有效运行,则需要对影响其有效性的因素进行分析。本章从审计委员会特征以及其与管理当局、内部审计部门和外部审计师之间关系分析影响审计委员会治理效率的因素。审计委员会的组成:本部分针对审计委员会的选任、成员的基本条件、成员的独立性、任期与规模加以讨论。①审计委员会为隶属公司董事会的次级委员会,因而审计委员会的成员应具有董事资格,同时对于审计委员会成员的提名,美国内部审计协会研究基金会(IIARF),普华国际会计公司(Price Waterhouse)均认为审计委员会成员应由提名委员会或公司全体董事提名任命。另外NACDA和Cook对审计委员会成员的基本条件也作了研究,审计委员会成员应具备适当程度的好问性(inquisitiveness)与质疑性(skepticism)的态度,具备该企业或产业经营的知识,并有能力接受企业财务报告实务的挑战,有意愿及能力得以和财务管理当局、外部注册会计师、内部审计人员及法律咨询人士进行必要的沟通,并具有明确的判断能力,对审计委员会的目标功能(objectivity)清楚认知,并能有计划地投入审计委员会的工作、会议及报告。②审计委员会成员的独立性:SEC蓝带委员会认为审计委员会成员应与公司不具有任何关系,在执行职务上不受管理当局的干涉或左右,才能表现其独立性。③审计委员会的规模:SEC的蓝带委员会等机构认为审计委员会的成员不应少于三人。④任期:公司在规划审计委员的成员任期应就审计委员会运作及功能的延续性(Continuity)以及新人新观点的需要性两方面同时加以考虑。审计委员会的会议:审计委员会并非日常的管理及营运单位,它替代董事会担负起对股东的会计责任。因此,审计委员会的会议是否能有效的进行,关系到财务治理功能及活动的履行和能否解除其会计责任的观察指针。本文针对委员会会议的次数与时间、会议出席人员,加以论述。①会议次数与时间:一般认为审计委员会每年至少要开四次会,同时会议的时间并非愈长愈好。②会议的出席人员:审计委员会会议的出席人员,除该委员会的董事外,注册会计师、内部审计主管和CEO均应出席。审计委员会与管理当局、内部审计部门、外部注册会计师之间有着互动的关系。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注册会计师及管理当局的相互关系:内部审计、外部注册会计师及管理当局和审计委员会之间,犹如一张三脚凳,委员会为椅面,其它三者则为支柱。审计委员会要能发挥财务治理的功能,必须仰赖三方面的协作配合,但审计委员会也应承担对内部审计及外部注册会计师的保护责任,因为此二者会受到管理当局的左右与影响,从而丧失或减低对委员会的支撑效果。在与管理当局的互动关系上,双方则呈现出既监督又合作的矛盾关系,因此对管理当局所提供的信息,应保持正常怀疑并予以评估,并透过内部审计与注册会计师对这些信息的意见,取得平衡效果。第四章:我国从2002年发布《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拉开引入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大幕至今,审计委员会制度在我国已有几年的发展,设立审计委员会的上市公司也日益增多。通过对我国建立审计委员会的上市公司的行业分布情况,我们可以看出一个行业设立审计委员会的程度与其行业进入“门槛”的高低是有关系的。为了从审计委员会的监督和沟通两大职能验证我国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笔者以2005年沪深两市的所有上市公司为基础,获得了1158个有效样本。采用盈余管理和审计意见类型两个因变量和审计委员会特征中会议次数、独立性等自变量,设计模型,取得了以下结论:①在我国,设置审计委员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低于未设置审计委员会的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有显着的影响,可见审计委员会财务信息质量控制职责有利于规范企业会计行为。本文研究的经验数据证实审计委员会在履行其监督职责取得了一定的效果;②研究经验数据表明,与未设立审计委员会的上市公司相比,设立了审计委员会的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没有降低,从这个层面来说审计委员会在其沟通职责方面做的不是很好,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③审计委员会特征方面:审计委员会具有财务背景的成员在规范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方面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甚至有助长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在审计委员会的沟通职能方面没有发挥积极的作用。另外,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会议次数均与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和被出具的审计意见类型呈负相关关系,但不显著。第五章:目前,我国审计委员会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如没有在法律上强制要求设立审计委员会,成员独立性较差以及审计委员会成员的知情权和工作时间得不到保证等。要完善我国审计委员会制度,提高其运行的有效性可以从确立审计委员会的法律地位,改变审计委员会成员提名及选聘机制、增强审计委员会独立性披露以及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等方面入手。论文的贡献与不足1.论文的贡献:本文在对审计委员会理论分析的基础之上,利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我国审计委员会的监督和沟通职能进行了验证。以盈余管理和审计意见类型为被解释变量,以审计委员会的特征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出我国审计委员会在监督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其沟通职能有待进一步加强。2.论文的不足之处:由于我国并没有强制要求上市公司在财务报告中披露审计委员会的具体特征,因而有关审计委员会特征的数据很难取得,这对本文的研究结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也致使无法进一步细致深层次的研究审计委员会的运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