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局与地域—民国时期云南植棉业研究(1913-1945)

来源 :云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ang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时期云南的植棉业是地域特征与时局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本文试图通过对民国时期云南植棉业的研究寻找其发展的原因与失败的根源。首先,民国时期云南植棉业的发展以边疆开发为大背景,期间依据不同的时代特征可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本文的前三章便是以民国时期云南植棉业发展的三个阶段分别进行展开。第一章为民国时期云南植棉业发展的“初露端倪”,时间断限自1913年至1928年。首先探讨该时期云南植棉业发展的时代特征——禁烟与利权。其次通过云南省长公署的棉业提倡对第一阶段云南省植棉业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再次通过史料阐述棉籽的购买与试种。最后通过分析植棉面积与产量,解读这一时期云南植棉业的总体情况。第二章为民国时期云南植棉业的“方兴未艾”,时间断限自1928年至1938年。首先交代云南植棉业发展的时代背景——龙云主政。其次,通过棉业机构的设立,包括棉作试验场、棉业处及推广所,将建设“新云南”时期的历史过程进行复原。第三章是全面抗战时期云南的植棉业,时间断限自1938年至1945年。首先阐述木棉的“重新发现”,其次通过史料研究草棉的发展趋势,随后将木棉的种植与推广情况进行叙述,最后通过数据分析木棉的发展状况。第四章主要探讨地域特征及时局因素是如何作用于民国时期云南植棉业的发展。首先分析云南植棉业发展的时局特征。其次,分别探析草棉、木棉与云南地域环境的关系。最后探讨民国时期云南植棉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其他文献
本文简述了涂料用合成树脂的生产工艺流程,着重论述了合成树脂系统加热方式的方案对比,并对导热油供热系统节能和环保方面作出较为详细的论述.
目的:观察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TNF-α与IL-13水平变化,以探讨其在MPP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以2008年10月至2010年9月本科住院的MPP患儿8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轻症组(46例)及重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茶馆这个有着厚重茶文化与地域文化的载体,在人们愈发追求精神享受的年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的茶馆在其选址、整体的风格或是陈设布局方面有着不同的特色与文化表达。但是在全球化的今天,全国乃至全球的建筑空间有雷同的现象开始出现,使得其特有的民族性与地域性有趋于弱化的倾向。本文旨在将中原地域文化融入到茶馆的室内设计中去,通过研究中原地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