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XCR4和CXCR7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来源 :川北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otc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趋化因子受体4(CXCR4)和趋化因子受体7(CXCR7)的表达情况,探讨CXCR4和CXCR7的在结直肠癌中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部位、分化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肝转移、TNM分期)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CXCR4和CXCR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侵袭转移尤其是肝转移中的作用提供线索。方法:收集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后结直肠癌及癌旁正常组织石蜡标本55例。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标本中CXCR4和CXCR7的表达情况,进一步分析CXCR4和CXCR7在结直肠癌中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部位、分化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肝转移、TNM分期)的关系。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0.0软件分析。结果:CXCR4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69.1%;在癌旁正常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21.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XCR7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63.6%;在癌旁正常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18.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XCR4的表达在结直肠癌患者性别(P=0.905)、年龄(P=0.768)、肿瘤大小(P=0.732)、肿瘤部位(P=0.62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分化类型(P=0.035)、浸润深度(P=0.002)、淋巴结转移(P=0.002)、肝转移(P=0.016)、TNM分期(P=0.0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CXCR7的表达在结直肠癌患者性别(P=0.567)、年龄(P=0.714)、肿瘤大小(P=0.681)、肿瘤部位(P=0.67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分化类型(P=0.012)、浸润深度(P=0.002)、淋巴结转移(P=0.001)、肝转移(P=0.005)、TNM分期(P=0.0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XCR4、CXCR7均在结直肠癌中表达,55例结直肠癌标本中两者共表达31例,阳性共表达率56.3%,利用线性相关分析得出二者相关系数r=0.558(P<0.01),两者呈正相关。结论:CXCR4、CXCR7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有关,它们还可能共同参与了结直肠癌的侵袭转移过程,但其与结直肠癌的分化过程、肝转移尤其是异时性肝转移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实验研究。CXCR4、CXCR7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协同作用,它们有望成为治疗结直肠癌新的靶点,同时关注CXCR4、CXCR7可能更有利于结直肠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判。
其他文献
<正>当前,镇江城管部门正面临新一轮"优化发展、加速提升"的机遇,必须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立足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致力于"和谐城管"理念的不断发展、完
<正> 基督教育年会(YMCA)是一个具有基督教背景的志愿者运动性质的社会服务团体,长期来以其独有的宗旨和理念活跃于世界各国的社会生活之中。 成立于1900年的上海基督教青年
通过热处理试验和单道次压缩热模拟试验,研究了微合金钢加热到两相区变形时的组织演变规律,并分析了变形量的影响,使用OM、SEM和EBSD技术分析了试验钢的微观组织和取向分布。
<正> 目前,在我国许多地方掀起了一股"考证热",各类中高级技工、技师,以及报关员、职业指导员、医药购销员、物业管理员、美容美发师、保健按摩师、鉴定估价师等职业资格证书
采用DIL805L型淬火膨胀仪测定了C-Si-Mn系TRIP780钢贝氏体区等温转变曲线。依据膨胀量-时间曲线,计算出相变过程中的组织转变率,分别统计不同工艺下的转变率以及对应的时间关
最近有读者看到网上有一个用“胶带+导电笔”破解指纹锁的方法,他好奇之下用同样的方法操作却发现无法破解,是方法有问题?其实是这个破解新闻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误解,并
报纸
<正>城管执法队伍担负着城市"末端治理"职能,如何既维护好市容市貌,又为市民群众创造更加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促进镇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是城
本文综述了海绵中大环内酯,生物碱肽类,萜类,甾醇等五类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抗爱滋病心及心血管活性等作用的生理活性物质的研究新进展。
目的:探讨一包药(阿司匹林300mg和替格瑞洛180mg)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院前急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急诊2015年5月~2016年4月收治的62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随机分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青少年使用社交软件日益普遍。研究表明,社交软件既能降低青少年的社交孤独感,也会提高其社交孤独感;反过来,高孤独感的青少年更加依赖手机社交软件,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