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面临着“资本缺口”和“债务融资缺口”的融资困境。融资难固然是制约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不容忽视的障碍,但更深层次的问题则在于缺乏及时有效分散和充分转移、配置风险的机制。有效的风险配置机制创新和融资渠道、融资工具的创新相比至少同等重要,甚至更为根本。本文尝试借鉴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等分析方法来论证这一问题,并提出风险配置机制创新的若干建议,以期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论文首先将传统的融资模型用于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决策来论证过多关注于贷款利率所导致的两个极端:过低的利率使风险向银行传递而无对应的高收益,因而银行缺乏贷款的内在动力;过高的贷款利率将增大高新技术企业的信用风险,由此导致逆向选择,使银行将高新技术企业拒之门外。从而引出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过程中金融创新的必要性。并以全新的视角分析了风险投资的风险配置功能,进而说明我国风险投资体系对高新技术企业支持的孱弱源于风险配置机制的缺失。因此在目前我国仍以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下,应通过金融创新在传统融资渠道当中嵌入具有风险配置功能的金融工具和金融业务来解决其发展过程中的困境。论文认为信用风险的过度集中是导致高新技术企业融资困境的直接原因。而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在分散和转移信用风险方面是缺乏效率的,或者是不适应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特点的。因此提出了在中国发展信用衍生品的设想,并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对信用衍生品的价值进行了分析,以此作为银行贷款定价的依据。同时借鉴金融工程学风险的“打包”、“分拆”思想,视风险为一种资源,将知识产权、订单看作高新技术企业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载体,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商业银行开展知识产权担保融资和订单担保贷款业务的设想。这样,高新技术企业便可在获得发展所需资金的同时及时地转移、分散风险。最后以相对宏观的视角分析了金融创新与风险的关系、金融创新再生风险的主要类型以及应如何正确对待金融创新和防范其再生风险等问题。并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