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以来,社会经济出现了惊人的增长速度,但是这种发展是以生态环境破坏和资源消费为代价的。面对上述问题,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便成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追求的终极目标。
本研究在查阅了大量国内外对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研究后,选取生态足迹模型分析方法开展阜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定量化研究工作。应用生态足迹模型对阜新地区1990年至2007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计算,经过比较得到阜新地区18年的生态赤字概况,并从多个方面深入地分析了产生生态赤字的因为:结合阜新地区万元GDP分析了其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并对阜新地区生态足迹多样化及生态经济系统的动态发展能力做出分析;在探讨阜新地区生态足迹的同时分析阜新地区煤炭资源生态足迹的转移输出;建立阜新地区的环境库兹涅兹曲线,揭示论证阜新地区经济发展同环境之间的关系特征;通过灰色数列模型对阜新地区未来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做出科学预测,为寻求阜新地区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
研究结果表明:
(1)阜新地区1990年至2007年的各类生态足迹需求呈现递增趋势。历年生态足迹需求的均值按大小排列顺序依次为:化石能源燃料生态足迹、水域生态足迹、耕地生态足迹、草地生态足迹、林地生态足迹和建设用地生态足迹,其中化石能源燃料生态足迹构成约占总足迹需求的一半;
(2)阜新地区1990年至2007年生态承载力整体上呈下降的趋势,耕地的生态承载力在所有的生态生产性土地承载力中下降趋势更为明显,这一趋势从2000年表现的更加突出。林地、草地、水域和建设用地虽然其生态承载力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综合来说其下降趋势较为平缓;
(3)阜新地区历年来一直存在着生态赤字,1990年生态赤字约为0.7088hm2,而到了2007年末其生态赤字已经达到了2.6360hm2,增加了约3.72倍,远远超过了其生态承载力。在生态足迹中化石能源用地占绝大部分,平均占总生态足迹的46.78%。阜新地区自2002年以来其生态承载力有微弱增加的趋势,但其增加的速度远低于其生态足迹的需求发展。通过分析发现阜新地区的生态赤字主要是由于人口数量的增加、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居民消费模式发生改变以及对于化石燃料的过度依赖造成的;
(4)阜新地区万元GDP的生态足迹由1990年的11.52hm2/万元减少至2007年的3.56hm2/万元,90年代前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降过程,但到了后期出现倒退的趋势,进入21世纪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其数值呈现出明显的降低趋势。通过研究发现,1990年至2007年阜新地区生态足迹多样性总体上呈递增的态势,生态足迹的构成逐渐趋向平均化与合理化。阜新地区的生态经济发展能力总体上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其生态经济系统发展指数已由1990年的0.8650提升至2007年的2.2203,表明阜新地区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态经济发展状况也随之变好;
(5)阜新地区总开采煤炭资源的生态足迹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波动发展趋势,但总体趋势呈现上升态势,开采煤炭资源的生态足迹受当年科学技术水平、工业发展规模以及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的影响较为明显。这部分以占用阜新本地生态生产性土地的煤炭生态足迹被外输至区外,需要区外提供化石能源燃料的生态生产性土地而接纳。对于外购部分煤炭的生态足迹来说,近年来一直维持较低的水平;
(6)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阜新地区的人均生态足迹呈现出线性增加,但从环境库兹涅兹曲线来看,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同时环境质量正在逐步恶化,对于不同污染物的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呈现出不同的发展变化趋势,同发达国家普遍适用的“倒U型”曲线有较大的差异,显示出其独特的发展方式;
(7)根据灰色数列模型预测可知,阜新地区2008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为3.5102hm2/人,至2020年将达到4.5915hm2/人,是阜新地区1990年人均生态足迹的3倍。2020年可供给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6023hm2/人,2020年的生态足迹是其生态承载力的7.62倍;阜新地区未来年生态足迹仍以一定速度上升,而未来年当地的生态承载能力却呈现出降低的态势,未来年阜新地区的生态承载能力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其发展的生态足迹需求。如果不改变现有的发展模式,阜新地区的生态赤字将不断扩大,阜新地区人类社会活动强度远远超过该地区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着非常严峻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