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引导125I放射粒子植入术在脑恶性肿瘤及脊柱转移瘤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tor09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1.0 T开放式磁共振引导125I放射粒子植入术在脑恶性肿瘤中的应用研究脑恶性肿瘤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对于大部分脑原发恶性肿瘤,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术后常辅以放化疗。然而,脑原发恶性肿瘤常呈浸润性生长,侵及脑干、血管等重要器官,致使手术难以完全切除,术后极易复发。转移瘤是脑恶性肿瘤中较常见的一种,单发性转移瘤的首选治疗方法是手术或放疗(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或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且建议术后或精确放疗后应常规给予WBRT以降低复发率。但手术创伤大,往往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甚至延误治疗。WBRT可以引起脑及神经的放射性损伤,且不能重复应用,研究认为至少有部分患者并没有从WBRT中获益。因此,手术和WBRT在脑转移瘤中的地位受到了质疑。精确放疗,目前主要是指精确外放疗技术,如IMRT, IGRT,VMAT、X刀(SRT)、γ刀(SRS)等,和近距离放疗如125[粒子组织间插植治疗,为脑转移瘤的治疗提供了多种有利选择。1251粒子植入术是一种精确近距离放射治疗技术,其在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1251粒子植入术的植入方式分两种,一是在影像引导下进行,二是术中直视下植入。目前MRI引导1251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中的报道越来越多见,但MRI引导1251粒子植入治疗脑恶性肿瘤的报道比较少见,仅国内见少量报道,MRI引导125I粒子植入治疗脑转移瘤目前尚未见报道。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1.0 T开放式磁共振导引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原发脑恶性肿瘤和脑转移瘤患者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研究方法病历资料:本研究所用病例均来自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收集2014年10月至2016年5月就诊于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的脑恶性肿瘤患者。其中原发性脑恶性肿瘤患者11例,(男5例,女6例,中位年龄47岁),脑单发转移瘤患者18例(男10例,女8例,中位年龄52岁)。本研究经本单位机构的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原发脑恶性肿瘤患者入组标准为:①病理检查确诊为脑恶性肿瘤(WHOⅢ-Ⅳ级);②肿瘤在强化MRI图像上边界清晰;③预计生存期>3个月;④术前检查血常规、血生化、肝功、肾功、心功能以及凝血功能提示患者能够耐受粒子植入术;⑤KPS评分≥50分。脑转移瘤患者入组标准:①肿瘤为单发;②预计生存期>3个月③KPS评分≥30分。手术过程:将患者术前的CT或MR图像导入粒子植入治疗计划系统(Treatment Plan System, TPS)进行三维重建,勾划靶区,设计进针路径,确定125I粒子籽源的活度、数目,模拟布源。未行脑部放疗者MPD设定110Gy,曾行脑部放疗者MPD设定90Gy。设定D90>90%MPD,V200<50%。根据病变位置取合适体位,如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等,尽量使病人保持舒适姿势。术区放置鱼肝油酸钠定位球,常规行MR平扫及增强扫描(序列)以最佳显示脑内病变位置、形态及大小。根据术前TPS计划确定穿刺路径及皮肤进针点。钻孔成功后再将扫描床移至磁共振扫描仪内,术中在磁共振3D透视下,应用实时引导技术,在两个交互垂直的平面上实时地显示穿刺针的方向及位置,扫描时间间隔1.5s,扫描中实时引导逐步进针,直至穿刺到位。手术完成后,对患者进行CT扫描并将图像传输至TPS系统中进行剂量验证。术后绝对卧床24小时,记录生命体征,对症处理。术后TPS验证。若有不足,可进行二次1251粒子补入手术。观察指标:观察1.0 T开放式磁共振对脑肿瘤、穿刺定位针的显示情况,分析1.0 T开放式磁共振引导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安全性、粒子植入后剂量的可靠性。125I粒子植入后术后第1、3个月及以后每3个月复查脑MR或CT强化扫描,观察肿瘤体积大小变化情况,随访观察临床症状及认知功能变化情况,并评估其KPS评分的变化情况。肿瘤反应率(response rate, RR)由CR和PR的和表示。计算局部控制率及生存率。统计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所有数据均以均数土标准差(a士S)表示,用t检验分析相应实验结果的差异显著性,,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局部控制率及肿瘤特异性生存率。P值<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1.0 T开放式磁共振多参数多平面成像能够清晰显示脑部病变。清晰准确勾勒完整靶区。2.1.0 T开放式磁共振T1WI-TSE快速序列能够准确显示穿刺定位针的位置,表现为低信号伪影,能够清晰显示穿刺针与病变的位置关系。3.整个手术过程及随后的随访提示,125I粒子植入以1.0 T磁共振为引导是安全的,所得剂量可靠。4.1.0 T开放式磁共振引导125I粒子植入术可以提高脑恶性肿瘤的局控率。我们用CR与PR的和表示肿瘤反应率RR的大小。术后1月RR 21例,占72.41%;术后3月RR 22例,占75.86%;术后6月, RR 22例,占75.86%。51.0 T开放式磁共振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术可以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所有患者均在粒子植入术后1月、3月、6月、12月评估其症状缓解情况。所有患者术前均呈不同程度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MR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术后所有患者症状均不同程度缓解。KPS评分得到明显改善。6.1.0 T开放式磁共振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术可以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所有患者随访时间3-19个月,原发脑恶性肿瘤及术后肿瘤复发患者11例,术后6月生存率为100%,术后1年生存率为81.82%。脑转移瘤患者18例,术后6月生存率为94.44%,术后1年生存率为66.67%。第二部分1.0 T开放式磁共振引导125I放射粒子植入术在脊柱转移瘤中的应用研究转移瘤是脊柱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其97%。脊柱肿瘤最长见的症状是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而生活质量,若肿瘤侵及神经或破坏椎体引塌陷则会出现神经功能障碍和脊柱不稳,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对于脊柱转移瘤应该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目前,脊柱转移瘤的治疗方案主要是以手术和/或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治疗目的是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尽量延长生存期。手术创伤大,且部分因肿瘤侵犯范围较大而使其应用受限,外放疗则可因脊髓等正常组织的剂量限制而影响其应用。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目光转向微创治疗。125I粒子的主要应用途径之一是在影像设备引导下的组织间粒子植入治疗。目前125I粒子植入治疗主要是等在超声、CT、MRI等影像设备的引导下进行的。MRI以其无电离辐射、组织分辨率高、多平面成像的优势,不仅用于诊断,而且应用于穿刺活检。近年来,MRI引导也逐渐应用于125I粒子植入治疗中,且显示出一定的优势。但关于MRI引导125I粒子植入治疗脊柱转移瘤一直未见报道。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1.0 T开放式磁共振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脊柱转移瘤的可行性,并进一步探讨其疗效及应用价值。研究方法病例资料: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4年10月至2016年5月就诊于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的脊柱转移瘤患者16例。患者的一般情况见表2-1。其中男性10例(62.5%),女性6例(37.5%),年龄范围35-75岁,中位年龄63岁。其中8例转移瘤来源于肺癌,3例来源于肝癌,1例来源于乳腺癌,1例来源于前列腺癌,1例来源于肾癌,1例来源于子宫平滑肌肉瘤,1例来源不详。所有患者均行MR引导下脊柱转移瘤的125I粒子植入术,共18个部位,所有部位均未经过外照射治疗。本研究经本单位审查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影像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知情同意书。病例入组标准:病理证实脊柱病变为转移瘤;脊柱转移瘤数目≤3个;不能耐受手术或术后复发;手术切除后有局部残留;不能耐受外放疗或外放疗后复发;外放疗后有局部残留;病灶在MRI上能够清晰显示;KPS评分>40;预计生存期>6个月设备、药物及手术:设备、药物及MRI引导125I粒子植入治疗计划的制定、磁共振扫描序列、1251粒子植入术均基本同第一部分。脊柱转移瘤MPD均为120Gy, D90>90%MPD, V200<50%观察指标:观察1.0 T开放型磁共振对椎体肿瘤、穿刺定位针的显示情况,分析1.0 T开放型磁共振引导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安全性、粒子植入后剂量的可靠性。术后副反应程度的评估采用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欧洲癌症治疗研究组织(RTOG/EORTC)的放射治疗毒性标准。125I粒子植入后术后第1、3个月及以后每3个月行MR或CT扫描,评估肿瘤大小的改变;同时随访患者的症状体征改变。具体为:采用数字评分法(NRS)评估疼痛程度,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标准(ASIA)评估脊髓损伤程度,功能改善或恶化定义为A-E级分级改变≥1级。对术后行走功能进行评估;根据WHO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肿瘤无进展即认为治疗有效,即治疗有效率=CR+PR+SD;分析局部控制率及生存率。统计分析: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对粒子植入术前后的疼痛评分进行分析,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局部控制率及肿瘤特异性生存率,P<0.05被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1.0T开放式磁共振能够清晰显示病变全貌及相应水平脊髓受侵情况。2.1.0T开放式磁共振能够准确显示穿刺定位针的位置,清晰显示穿刺针与病变的位置关系。3.125I粒子植入以1.0T开放式磁共振为引导是安全的,所得剂量可靠。4.术前所有患者的平均NRS评分为6.5土2.18,术后所有患者的平均NRS评分为2.5±2.34,两者相比P<0.01。16例患者中,5例(31.25%)疼痛完全缓解,11例(68.75%)疼痛有所改善,总体有效率100%。5.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神经功能改变采用ASIA分级标准进行评估。行1.0 T开放式磁共振引导下的125I粒子植入术后,9例(56.25%)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明显,其中1例A级转为B级,1例B级转为D级,1例C级转为D级,8例D级中6例转为E级。5例E级患者术后神经功能保持良好。2例D级神经功能与术前相比无明显改善,随访期间内未出现术后神经功能恶化情况。6.患者运动功能改善情况。12例患者(75%)运动功能得到改善,其中4例患者由术前Ⅱ级术后转为Ⅰ级,7例Ⅲ级患者中,术后1例转Ⅰ级,6例术后转Ⅱ级,2例Ⅳ级患者中1例术后转为Ⅱ级。4例患者(25%)术前、术后运动功能无明显改变,其中3例Ⅰ级患者术后运动功能保持良好,1例Ⅳ级患者术后功能未发生明显改变。7.KPS评分改善情况在术前、术后1月、3月对所有的KPS评分进行评估,结果提示MR引导125I粒子植入术可以显著提高脊柱转移瘤患者的KPS评分,改善患者生存质量。8.局部控制率和生存期。所有患者随访3-1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2个月,无失访病例。16例患者共18处病变,1年局部控制率为77.8%,1年的生存率为56.3%。结论1.0T开放型MR引导的125I粒子植入治疗脑恶性肿瘤及脊柱转移瘤是安全、可行的,所得放疗剂量是可靠的。1.0T开放型MR引导的125I粒子植入术能有效缓解脑恶性肿瘤及脊柱转移瘤的神经功能损伤症状,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1.0T开放型MR引导的125I粒子植入术是脑恶性肿瘤及脊柱转移瘤治疗的有效选择之一。意义1.为术后复发胶质瘤以及体积较大的脑胶质瘤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选择。2.为脑转移瘤的治疗提供了一种精准的、微创的、有效的、可重复操作的治疗选择。3.为脊柱转移瘤的治疗提供了一种精准的、微创的、有效的、可重复操作的治疗选择。
其他文献
以内地引进的10个品种嫁接一年生红枣为材料,运用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了红枣中6种有益微量元素Mn、Fe、Cu、Zn、Ca和Se以及4种有害微量元素Cd、Pb、As和Hg的含
【事件】近日,民政部、公安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全国老龄办六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决定在全国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
安全管理模式是土木工程整体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满足现阶段土木工程的工作要求,进行安全管理方案的优化是必要的,从而解决土木工程实际管理问题,促进土木工程的健康
圆明园是一座不被废墟淹没的园林艺术典范,它的遗址是圆明园中的标志性景观,也是圆明园"残缺美"的体现。圆明园遗址无论从艺术、历史方面,还是从专业的建筑设计、园林景观设计
第一部分正常股骨近端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目的:股骨近端由于其复杂的三维立体构造、解剖结构、受力环境,一直是骨科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实验通过有限元分析探讨股骨头、颈的受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期刊
温室效应与气候变暖是深刻影响人类社会发展、人类生存而亟待解决的首要环境问题.在广泛调研的的基础上,从生态可持续发展角度对其进行了阐述.介绍了生态可持续发展理论、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