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gn团簇和FeCon团簇结构和性质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sniper09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金属团簇的研究中,镁团簇吸引了人们很大的研究兴趣。这是由于尺寸很小时,二价金属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3s~2是满壳层结构,镁原子团簇通过较弱的范德瓦尔斯键相结合,而镁的晶体结构却明显的以强的金属键结合,表现出强的金属性。因此金属镁团簇非常适合于研究随原子数目改变团簇的金属性发生变化这一性质。对于块体材料,增加或减少一些核外电子对材料整体的性质几乎不会造成影响,但是对于含原子数目较少的小尺寸团簇,增加或减少核外电子有可能改变团簇的几何结构,电学特性,磁性特征,甚至有可能导致团簇分裂。过渡金属团簇特别是铁、钻团簇及其掺杂团簇也是近年来令人感兴趣的团簇之一,由于3d过渡金属铁团簇和钴团簇具有独特的电子结构和比相应块体高很多的磁性。掺杂团簇的稳定性、磁性质以及其它物理化学性质随团簇尺寸的变化,这些都是需要探讨的问题。因此人们对二元Fe-Co团簇的磁性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运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对中性Mgn,带一个正电荷的Mgn+,带一个负电荷的Mgn-(n=2-11)团簇和FeCon-1(n=2-16)团簇多种几何结构进行优化,得到了各自最稳定的几何结构,并对其电子结构和磁学性能进行了详细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中性Mgn团簇,从Mg4开始其基态结构从平面型转变为立体型。带一个正电荷的Mgn+和带一个负电荷的Mgn-团簇的基态结构从平面型到立体型的转变分别是从Mg5+和Mg4-。除Mg3+,Mg4+和Mg6-外,其它Mgn+团簇和Mgn-团簇基态的几何结构和对应的中性团簇Mgn的基态结构一样。二阶能量差分分析表明,对中性Mgn团簇,当n=4、7、10时,具有相对较高的稳定性。Mg4和Mg10的高稳定性主要是源自于1s~21p~6和1s~21p~61d102s~2闭合电子壳层结构,而Mg7的高稳定性则源自于其“闭合”的五角双锥结构。对同一尺寸n,结合能关系Eb+ > Eb- >Eb,一方面说明离子团簇的稳定性要比中性团簇的稳定性强,这恰好也解释了实验上获得的Mg团簇大多是阳离子团簇,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对中性团簇,减少一个反键电子比增加一个成键电子所增加的稳定性更强。电子态密度分析表明,随着原子数目的增多,最高占据轨道(HOMO)和最低未占据轨道(LUMO)间距的减小,它们的相互影响逐渐增大,致使有效s-p杂化增加,镁团簇逐渐由范德瓦尔斯结合向金属键结合转变。(2)对于很小的FeCon-1(n=2-3)团簇和纯Con(n=2-4)团簇,其稳定的几何构型倾向于平面结构。团簇在增大的过程中从平面结构转变为立体结构,经历了二十面体序列增长模式,最后按照hcp结构模式向大尺寸团簇进行演变。除n=4,11和12外,用一个Fe原子替代纯Con团簇中的一个Co原子后,团簇的几何结构没有明显的变化。除FeCo13,取代的Fe原子都位于团簇的表面位置。二阶能量差分分析表明,n=6,9,11的FeCon-1团簇和n=6,9,12的纯Con团簇具有非常稳定的结构。结合能分析表明,n相同时,FeCon-1团簇的结合能均小于纯Con团簇的结合能,可见用Fe原子替代Co原子将会使团簇的稳定性降低。除n=14外,FeCon-1团簇的平均磁矩都比同尺寸的纯Con团簇的平均磁矩大。磁矩变化是由平均键长和平均配位数<nc>的影响相互竞比形成的。对尺寸较小的FeCon-1(n=2-4)团簇和纯Con(n=2-5)团簇,平均键长的增加对磁矩的影响占主导地位,因此在这一范围内磁矩表现出随原子数目增加而增加的趋势。而在中间尺寸范围内(n≤10),平均配位数的增加对磁矩的影响占到了主导地位,在这一范围内磁矩表现出随原子数目增加而减小的趋势。从n=11开始,FeCon-1团簇和纯Con团簇的平均键长和平均配位数均表现出奇偶振荡行为,因此很难区分哪个因素对磁矩的影响大。
其他文献
拟黑多刺蚁(Polyrhachis vicina Roger)隶属于膜翅目(Hymenoptera),蚁科(Formicidae),多刺蚁属(Polyrhachis),是一类营群居的典型的社会性昆虫,同时也是一类重要的资源昆虫。该种昆虫具有独特的品级分化、行为复杂、分工明确等社会性特征以及高度复杂的神经系统,因此是研究昆虫发育、行为调控机制及神经功能方面的很好材料。Semaphoring 2a(s
拟黑多刺蚁(Polyrhachis vicina Roger)是一类典型的社会性昆虫,隶属于膜翅目(Hymenoptera),蚁科(Formicidae),多刺蚁属(Polyrhachis)。该种昆虫具有复杂的社会行为和明确的职责分工等社会性特征,是研究昆虫发育及行为调控机制方面的很好试验材料。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yclic AMP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
化学通讯对于动物尤其是啮齿类动物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已有研究发现,根田鼠能根据气味识别获得异性的熟悉性、社会等级等信息,从而进行配偶选择。尿液在根田鼠的个体识别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论文继续以尿液作为气味源,应用行为学方法,对根田鼠嗅觉识别能力作研究,通过免疫化学方法检测不同气味源刺激后根田鼠副嗅球神经元活动,探讨异性的识别选择行为与犁鼻系统中重要的感受器——副嗅球的神经元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
大豆甙元(daidzein)是一种在豆类植物中含量非常丰富的异黄酮类化合物,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可以进一步代谢生成马雌酚,马雌酚具有强于其他大豆异黄酮的雌激素活性。由于大豆甙元可以预防多种癌症和心血管疾病,他的保健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但是,极少有研究是针对大豆甙元对行为的影响和对雌激素α型受体(ERα)在脑区表达大的影响进行的。因此我们设计了如下两个试验分别来研究成体直接饲喂大豆甙元和母体在怀孕及
植物遗传资源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战略性资源,近些年来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由植物遗传资源获取和利益分享引发的案件也呈现上升趋势,本文从植物遗传资源知识产权保护方面、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现状、农民权保护以及产权理论视角分析了植物遗传资源利益冲突与分享问题的经济学原理,分别用卡尔多—希克斯效率标准与产权理论、资源优化配置理论、“共同但有差别责任”理论、关民共享利益原则分析了冲突产生的理论基础和利益分
塞蚊亚属(Cellia)隶属于双翅目(Diptera)、长角亚目(Nematocera)蚊科(Culicidae)按蚊亚科(Anophelinae)按蚊属(Anopheles),部分种类是疟疾的重要传播媒介,是一类重要的医学昆虫。塞蚊亚属在我国目前记录有30种,目前国内外的相关分子系统学研究报告较少,主要是针对塞蚊亚属的系、种团或复合体,所及的塞蚊亚属种类均有限,无法全面甄别其间系统发育关系。本研
甘肃鼢鼠(Myspalax cansus)隶属啮齿目(Rodentia),鼢鼠亚科(Myospalacinae),鼢鼠属(Myspalax),是我国黄土高原特有地下鼠,由于终生营地下洞穴生活,使得甘肃鼢鼠发展出良好的低氧耐受保护机制,本研究以甘肃鼢鼠和SD大白鼠(Sprague-Dawley)为对象,进行低氧耐受实验,探寻甘肃鼢鼠的低氧耐受极限,比较二者低氧耐受的差异;以及低氧耐受不同时程,二者心
GABA是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一种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对其分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哺乳类和鱼类,对两栖类的研究较少,尤其对GABA能系统在无尾两栖类的个体发生更鲜有报道。本研究选用两栖动物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为研究对象,用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方法,研究了中国林蛙成体及蝌蚪胚后发育中脑内GABA能细胞的分布及变化。实验结果及结论如下:1.组织学观察显示,在中国林蛙蝌蚪的胚后
甘肃鼢鼠(Myspalax cansus)隶属啮齿目(Rodentia),鼢鼠亚科(Myospalacinae),鼢鼠属(Myspalax),是我国黄土高原特有地下鼠,终生营地下洞穴生活,使得甘肃鼢鼠能在各个层次上发展出良好的低氧适应机制,本研究以甘肃鼢鼠和SD大白鼠(Sprague-Dawley)为对象,分别对甘肃鼢鼠、SD大鼠进行急性低氧应激,分析比较两种动物心功能指标变化、血液血清中儿茶酚胺
随着量子电动力学的发展和激光的问世,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一定条件下,光与原子、分子相互作用会导致分子离解和原子中的电子电离。因此光电离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研究原子、分子内部结构的工具,而光电子光谱学已经广泛应用于研究各种分子、原子以及原子群的电离和离解过程。本文主要利用光电子光谱成像技术这一新型的光电子探测手段来研究光电离过程。全文分为以下几部分:第一部分文中这部分主要是文中所要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