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辩转向”开启了政策科学的新篇章。较之以往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实证主义范式,后实证主义政策分析更加关注政策问题的建构过程及其背后的政治互动,主张用民主的公共协商取代专家治国的模式,通过理性的辩论和审议为公共政策的制定确立共识性基础。与此同时,一批质性研究方法在公共政策领域崭露头角,为相关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这其中,话语分析尤其受到后实证主义者的重视,并成为跨学科的研究热点。作为一种方法,话语分析以建构主义的视角看待既有的社会观点和社会现象,擅于通过语言学路径或历史主义的路径揭露人们是如何赋予社会存在以特定的意义,进而展现出权力、符号、意识形态和现实政治之间的隐秘关系,最终带来对公共政策问题的批判性反思。因此,该方法具有促进公共协商、推动共识构建的潜在功能。然而,目前公共政策领域的话语分析分散于各个不同的主题内,且多被用于理论探讨,很少与现实的公共政策分析过程相联系。话语分析促进公共协商的潜在价值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掘。因此,本文立足于对公共政策领域相关研究的系统梳理,明确话语分析的研究路径和功能,在此基础上尝试建立一套以服务公共协商为目的的话语分析方法,寻求话语分析和公共协商的结合,从而为后实证主义时代的公共政策分析提供一种具体、可操作的模式。为此,本文首先回顾了前人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工作,先后探讨了话语分析的理论视角、方法特征、研究路径和功能,并结合哈贝马斯和伯恩斯坦的相关理论建立了一个实证-诠释-批判三种途径整合之后的公共政策研究模式,明确了话语分析在后实证主义政策研究中应当扮演的角色。在此基础上,论文提出了一套三步骤的协商导向的公共政策话语分析(DDA)理论框架,并逐一介绍了每个步骤的具体操作方法。随后,论文以中国的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存废之争为案例,展示了这套方法如何应用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在结束部分,论文展望了这套新方法的发展前景,同时也讨论了本研究的不足以及未来相关研究的潜在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