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孟子》一书作为儒家经典广泛流传,它不仅对人们的思想产生重大影响,其书中孟轲所述历史事件也影响着人们对历史的观点和态度。例如孟轲所述的井田制、禅让制、文王之囿和汤伐葛等问题,由于相关资料有限,而且大多数文献资料的成书年代晚于《孟子》的成书年代,所以学术界还不能对这些问题达成一致意见。笔者将学者对这些问题的不同观点汇集在一起,综合进行比较分析,期望找到古今学者们各执已见、争论不休的症结之所在,并能够对以后相关问题的研究有所帮助。经过对上述四个问题进行探讨,得出如下结论:一、对于《孟子》中所载孟轲所述井田制问题的研究和定位,不能脱离孟轲论说此事的背景,并且要结合当时的具体语境,只有这样才能得出客观的结论;二、对于《孟子》中所载孟轲所述的禅让的问题,应该客观的进行分析,不能带有主观色彩,要认识到“天命”是禅让的外衣,只有透过现象才能看清本质;三、对于《孟子》中所载孟轲所述的文王之囿七十里的问题,既要顾及孟轲论说此事的语境,又要考虑到孟轲的论辩技巧;四、对于《孟子》中所载孟轲所述汤伐葛的问题,本文主要探讨汤伐葛的原因究竟是因为“葛伯不祀”还是因为葛伯“杀黍饷童子”。经过分析认为汤伐葛的原因是因为“葛伯不祀”,而孟轲如是说是为了宣传他的王政思想。在对上述问题进行比较和分析后,笔者分析了前人之所以对《孟子》中所载孟轲所述史实问题争论不休的原因:其一,由于孟子处于战国的末期,且春秋战国时的大部分文献都毁于焚书事件,而我们能看到的相关文献又大多出于汉人之手,因此缺乏可靠史料的证明;其二,随着孟子威望的提高和《孟子》一书地位的攀升,古今学者逐渐形成尊孟和疑孟两派,由于所处立场不同,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因此很难进行取舍;其三,战国末年,诸侯争霸,人民生活在水身火热之中,孟子为救世人,创造一个安宁稳定的社会,游说诸侯采用他的治国方略,必然会因时、因事而发表言论,故《孟子》中所载孟轲所述史实并不可全信;其四,孟子游说诸侯,为使自己的看法更具有说服力,进而被采纳,必然会讲究谈话技巧,而孟子这种论辩艺术让人不能尽信《孟子》中所载孟轲所述史实。总而言之,对于《孟子》一书中所载孟轲所述之史实,应该抛弃成见,科学的加以认识,不可完全看作是信史,亦不能偏激的认为概不可取,应该对其进行考证分析,择其善者而从之。并且要以所论《孟子》中所载孟轲所述史实做参照,对于先秦流传下来的书籍中记载的学者口述的史实不能尽信,亦不能尽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