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lnSAR技术的汶川地震形变场研究

来源 :西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plybl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严重的地震灾害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为了减少地震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有必要研究地震的震源机理、地质构造分析、断层活动性、地震地表破裂以及震前-同震-震后形变场等,为地震预报及地震活动规律研究提供依据。为此,本文以汶川地震部分区域为实验区,尝试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nSAR)提取汶川地震产生的地表形变信息。具体研究内容和相关结论有:   对汶川地震进行概括总结,着重分析引起汶川地震的龙门山断裂构造、地层、地震活动等,并介绍了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原理、方法及数据处理流程。   研究了使用InSAR技术提取DEM的详细流程及相关原理和算法,并对InSAR DEM的精度及其与地形因子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平坦地区DEM精度较高,地形起伏较大地区DEM精度较低,且随着地形坡度的增加,其精度逐渐减小。   以汶川8.0级地震震区的部分区域为研究对象,选取日本ALOS卫星L波段的SAR影像和SRTM DEM数据,研究利用两通法差分干涉测量模式获取地震同震形变场信息。研究显示:除近断层区域外,D-InSAR结果与已有研究成果整体吻合程度较高,即D-InSAR技术可以有效获取地震产生的地表形变信息。
其他文献
由于地下存在极化矿体,野外实测的瞬变电重叠回线观测系统中会出现负值电位,即“符号反转”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在时间域瞬变电磁晚期,极化矿体内以感应激发极化效应为主
塔河油田是我国第一个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大油气田,是在长期发育的古隆起基础上形成的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一缝洞型大型油气田。其主要储集层位于奥陶系中下统,塔河地区的碳酸
在中南大学何继善院士的大力发展下,广域电磁法(Wide Field Electromagnetic Method)自提出到现阶段,其仪器和野外操作规范已经深入到实际的生产之中。与此同时,资料解释和处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类需求的不断提高,工程机械和施工方法的不断改善,人们索取自然资源和改变生态环境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原来较简单且轻度破坏环境的活动越来越少。近几
在油田开发和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含油废水,特别是油气田开发后期,采出水占到90%以上。为了保持地层压力,需要大量注水。把废水经过处理回注地层,既可以保持地层压力,维持产能,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