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身份是行为者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它影响着建构的进程。建构意义上的身份是指有意义行为体的社会属性,它排除了无意识行为体的表面特征。另外,身份建构是一个认同的过程,只有得到和它相反的“他者”的认可才身份问题才可以得到解决,建构过程其实就是寻求身份认同的过程。认同(identity)有两个含义:一是“本身、本体和身份”,是对“我是谁”的认知;二是“相同性和一致性”,是对和自己有相同性和一致性的事物的认知。有对自己族群一致性的认知,必然有对他族群差异性的认知。所以,对族群身份建构的研究也是对个体与社会、个体与集体关系的研究。 身份建构是一个过程,并且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这个变化的过程同时伴随着认同的变化。而对认同的研究,既要考虑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也要结合具体社会和社会情景的制约。本文从贵州省“南龙人”族群这个个案着手,从介绍现今贵州白族的现状开始,引出毕节白族“南龙人”的历史身份,探讨散杂居白族的身份建构。“南龙人”是贵州省毕节地区的散杂居白族,也是我国白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之初,“南龙人”要求成为单一的民族,并以此确立其正式的身份,但由于条件的限制和国家政策的规定,“南龙人”并没有如愿,因此错过了时机,让族群成为民族的“黑户”,成了未识别的民族。直到再次识别后,在民族工作者的努力下,“南龙人”最终被划归白族,解决了长期以来一直困扰他们的身份问题。在族群身份定位之后,在适应和认同这一族群身份的问题上,“南龙人”采取了内向型和外向型两种身份建构策略,通过族谱修订、文化符号整合、社团机构建立、旅游模式开发、节日庆典举行、族群间互动的方式逐步建构并确定自己的族群身份,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增强族群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强化族群身份,最终形成一种泛化的白族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