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格动词是指既可做及物又可做不及物使用的动词。在作格语言中,及物形式的宾语和不及物形式的主语具有相同的格标记。一些语言学家将作格动词与Perlmutter (1978)提出的非宾格假设中的非宾格动词视为一物。然而,作为非宾格动词的一个子集,作格动词特指那些有及物和不及物两种形式并能参与使役转换的动词。本文将从句法—语义界面角度出发研究这类派生的非宾格动词。自1978年Perlmutter在关系语法框架下提出非宾格假设,作格这种语法现象就引起了西方语言学家的密切关注。与国外语言学界长期的研究相比,国内语言学界对作格动词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且研究缺乏系统性。此外,关于英汉作格动词对比研究的成果较少。鉴于这种情况,本文试图收集相对完整的双语语料,进行英汉作格动词的对比分析,旨在揭示英汉双语中作格动词的句法及语义共性和特性。本文对英汉作格动词的句法分析始于对作格动词及物性的讨论。以往的结论偏向于认为作格不及物动词为基本形式,使役格动词从前者派生而来。然而,本文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和数据收集,对这两种结构的派生机制进行了句法分析,结果表明作格不及物动词是由使役格动词通过名词组移位派生得到的,其间经历了一个非使役化的过程。英语名词组必须移位到动词前核查格特征,而在汉语中EPP特征较弱,因此名词组可选择动词前和动词后两种受格位置。本文通过将作格结构与被动和中动结构进行对比,归纳出其相同点和差异,使作格结构的特征更加突显。作格结构是句法编码,语义决定的一种语法现象,因此系统的语义分析对于深入理解作格动词的特性尤为重要。根据Perlmutter和Postal在1984年提出的普遍联系假说,动词的内在语义特性很大程度上会映射到动词的句法表达式上。本文认为尽管动词的句法行为受到语义的映射,但是,并非全部词汇信息都会映射到句法上,而是表现出语义的相对性和游移性。同时,跨语言语料也显示出个体差异,导致一些英语中的诊断句式并不适用于汉语作格结构。针对汉语的语义特性,本文总结了汉语作格动词的分类及诊断标准,并对作格动词的语义生成机制和动貌特征进行了探讨。通过对英汉作格动词的对比研究表明,尽管英汉作格动词在句法—语义层面存在相似性,但在作格结构生成机制、诊断标准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本文所作的研究期望对英汉作格动词特别是汉语相关问题的探讨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