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齐都临淄,是先秦时期各诸侯国中规模较大的都城,且在中国古都形制演进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临淄城的历史地理研究,不仅能为深入认识古都提供新视角,而且更能显示出其在当今大遗址保护中的历史价值。本文主要借助于历史文献、考古资料以及学界前辈既有之研究成果,对齐都临淄城从历史地理角度进行初步研究,试图总结其布局特殊性所在。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尝试揭示临淄城兴起的历史地理背景。临淄城所在的淄潍平原区为临淄的发展提供了宏观地理优势,而临淄附近小范围也存在微地形优势。考古发现以临淄城为中心的交通大道,使其具备明显的区位优势。临淄的都城规划理念与《管子》相承接。由太公始都营丘、献公定都临淄,至齐王建降秦,临淄作为齐都约900年。第二章,齐都临淄的空间发展研究。主要从城内、城郊两方面,分析相应构成要素的空间分布变化以及拓展阶段,以凸出临淄城的历史地理发展阶段性。结合学界都城形制分类诸说,对临淄城“西城东郭”布局的形成以及合理性做出相应评价。第三章,临淄城内的空间结构及布局。主要以姜齐宫城、王室墓葬为代表的政治与宗教设施为依托,分析宫城内部各类建筑以及王室墓葬偏处北郭现象所反映的礼制因素与社会背景。对“国之诸市”、冶炼作坊为代表的经济设施的位置,结合文献与考古发现,证明其与法制规定以及经济性原则之间的互动关系。第四章,临淄城郊的空间结构及布局。在对临淄南郊以牛山为代表的山岳崇拜、以天齐渊为标志的神泉崇拜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尝试将其与临淄城内的胡宫进行信仰空间的整合,揭示其共同蕴含的天帝信仰的主线。结合政治、交通等因素,对临淄周边主要离宫建筑的布局特点进行说明。结合前文对临淄城内北郊市场的分析,以及考古所发现瓦当的形制,对临淄北郊农业区、西郊系水沿岸瓦当专业生产带的功能与地位进行揭示。第五章,临淄稷下学宫、大夫赐第形制复原。对稷下学宫的位置以及列大夫所居,以学界先贤之研究为重要参考,尝试进行复原研究,并发现其相应布局空间所呈现出的总体特点。第六章,结语。对齐都临淄的空间布局特点进行总结,并试图发现其在中国古都形制演变脉络中所处的阶段以及地位,尤其对临淄城在不同历史时期可能具有的二重城郭形态的价值进行重点分析,以突显故城继续存在的必要性,保护齐都临淄这一历史文化名城所蕴含的有形及无形历史文化价值。目前学界对于临淄的研究,多着眼于先秦时期临淄的某一内部要素,而且多侧重于文化史角度,与空间问题的结合并不紧密;而目前对于临淄整体发展概况、聚落形态方面的研究,又相对缺少具体复原方面的考虑与整体布局方面的总结。因此,从历史地理角度对临淄城的空间发展过程与内部要素进行复原的研究是有意义的。本文尝试对先秦时期临淄城城内、城郊两大部分的空间结构、拓展以及二者内部相应要素的布局进行专门研究,揭示临淄城市布局方面的特色以及其对以后都城规划方面的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