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原子力显微镜的沥青微观自愈机理研究和定量分析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zhixiangxiaza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沥青的自愈特性对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寿命预测和设计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但是现阶段关于沥青自愈机理的研究较为匮乏。本论文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Microscopy,简称AFM)观测沥青微观尺度下的存在状态,分析沥青微观结构的产生机理及其随环境条件变化规律,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试验研究沥青官能团,通过接触角测试分析表面能分量,由此定量分析沥青组分与分离相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认识沥青的自愈过程并阐述沥青微观自愈机理。  首先,比选各种研究沥青微观结构的试验方法,认为原子力显微镜避免了传统观测方法在观测过程中对材料表面造成损伤的缺点,适用于沥青微观研究。同时,阐述了原子力显微镜的观测原理,并通过试验确定了制样方法和试验参数。  其次,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分析了沥青种类、短期老化及冷却速度对沥青微观结构(命名为“蜂状结构”)的影响,利用旋节线分解理论分析了沥青微观相分离行为,并探讨不同相的物质组成及不同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观测结果发现不同沥青的蜂状结构尺寸不尽相同,而且对短期老化敏感性不一,同时制样冷却速度对观测结果有着重要影响;而沥青中沥青质和胶质对蜡晶的分散效果以及沥青质的成核作用是影响沥青微观结构形态的重要因素。  然后,通过一系列定量试验验证了“沥青中(沥青质+胶质)/蜡的比值是影响微观结构形态的重要因素”的观点:傅里叶红外光谱试验(Fourier Transform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的试验结果显示50号沥青在老化再生过程中极性组分与非极性组分的比例先增大后减小,而50号沥青的蜂状结构也经历了先变小后变大的过程;70号沥青和SBS改性沥青的表面能数据可以表示极性组分与非极性组分之比,随着SBS的加入,蜂状结构也随之变小变分散。  最后,本论文根据原子力显微镜观测结果利用Stitch-Welding机理对沥青自愈机理进行分析,认为蜂状结构在沥青裂缝愈合中起到的作用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当温度低于蜂状结构的玻璃转化点时,蜂状结构由于处于固体状态对界面愈合起不利作用;而当温度高于蜂状结构的玻璃转化点时,蜂状结构将会熔化从而流动性能大大增强,而且这类分子具有长链短支结构,能够自由地变化键角进行扩散,同时,这类分子在温度降低时将会通过结晶提高沥青界面的强度,该分析结果与已有部分试验结果相吻合。
其他文献
本文以航班优化与航线效益分析系统(ForMax)为应用背景,分析研究了提高航班计划编排系统图形化显示和编辑处理速度的并行处理技术。在设计航班计划编排系统时,采用了多线程、
公路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指按照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原理,从区域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现状出发,整体上考虑公路网规划的布局方案及工程行为对环境的影响,找出其影响途径和规
该论文研究了使用彩虹全息术进行多幅医学断层图片的光学合成及三维立体显示方法.在分析已有的非相干多次曝光法和横向面积分割彩虹全息记录方法的优缺点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一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论文中研究应用移相干涉术测量新的1等量块的方法.对干涉图像进行多幅图的采样,由移相法计算量块测量面和与其研合的辅助钢平晶表面的波面面形,尤其研究了在量块干涉图中有阶
该论文系统地阐述了构建多机系统的光互连网络的研究意义和优势,对其实现方法进行了综述,并对它的通信性能做了理论分析与实例测试.该论文研究工作是建立一个高性能的光互连
该论文主要研究了两方面内容:一是研究了如何利用PI控制规律研制出半导体激光器温度控制系统,再是研究了如何利用CMOS摄像头和USB总线研制出激光光斑测量系统.首先,论文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