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建筑环境符号的场所语义探源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ol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筑作为石头的史书,是一种语言,记录了时代特征的社会存在,语言又是一个系统,那么建筑语言当然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符号或由符号组成的系统。这是与索绪尔所讲的符号体系相对应的。因此,建筑也是一个具有自身内在规律或内在秩序的符号系统。同时,徽州建筑环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见证,还是一个具有着丰富内涵和独特文化魅力的场所,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符号,以其特定的符号象征在向人们传达出其丰富的场所语义和内涵。然而,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世界一体的化进程步伐的加快,也加速了世界及中国现代建筑环境设计千篇一律的无本土特色的模仿进程,成为单调化的现代材料的堆砌和纯视觉形式的模仿,进而使现代建筑环境的“意义危机”日趋显现。   诺伯格·舒尔茨从海德格尔的“存在”、“栖居”来讨论“建筑”,认为“栖居“意味着人在环境中能够定向、认同并体验到环境的意义。建筑的意义基本上指人们对建筑场所所感受到的关于生活情感与知识的反应,场所既是与人的存在息息相关的由具体现象组成的生活世界和充满意义的环境,建筑的任务因而在于场所的创造和场所精神的守护。因而,人们对建筑与环境的要求不单是功能上的满足,而更是文化的象征、城市的代表、内心情感的传达等。建筑师的任务就是创造有意味的场所,帮助人们栖居,因此,建筑符号学及建筑现象学的引入恰恰为我们理解和探索建筑的场所意义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建筑符号学在沟通设计者与使用者思想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不管技术如何进步、时代如何变迁,作为历史文化见证的建筑的场所意义应该都要作为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从而设计出像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那样意味隽永而又能体现文脉的优秀建筑。   在本文中,笔者主要从建筑环境“意义危机”的角度为切入点、结合符号学与现象学理论及相关知识对具有代表性的徽州古建筑环境符号的场所语义及相关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首先,在绪论部分对本次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目前人们对徽州建筑的研究现状做了简要的概括,提出了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其次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共分四个章节:第一章讲述徽州建筑环境的符号学意义,主要是从符号和符号学的角度导入建筑符号学,进而借用皮尔斯的三分法进一步对具有代表性的徽州建筑环境符号以图文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了举例分析;第二章从六个主要方面分析了和探讨了徽州建筑环境符号的多元场所语义,表明了建筑除了功能和视觉形式感的满足之外,还能够将人们的注意力和存在的体验导向更为广阔的视界;第三章探讨了徽州建筑环境符号场所语义的独特的传播形式与相关的影响因素,如社会约定性因素和语境限定性因素等;第四章从四个主要方面对徽州建筑环境符号场所语义研究的启示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对于化解现代建筑环境的意义危机有所贡献,从而使历史、乡土、个性和人情能够与建筑环境的时代性共存。
其他文献
伊朗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是一位具有鲜明叙事风格的导演。他一方面极力追求拍摄的真实性,大量使用长镜头和固定镜头,影片具有鲜明的纪录片风格;另一方面却又刻意打破自己营
汉代是我国铜镜发展的重要时期,不仅因为其在汉代铜铸造品中数量最多,更重要的是汉代铜镜镜背铭文内容丰富多彩,这为我们讨论与研究汉代社会、汉人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目
论文基于文化符号学与叙事学角度,探研20世纪中国小说“城—乡”文化符号的结构功能及文化表征意义。研究的基本理路,是从中发现“城市”与“乡村”,到文学的“城市”与“乡村”
本文试图从人学的视域来阐释沈从文的文学观。沈从文对理想人性的书写和对国民“阉寺性”人格的批判是与鲁迅所开启的“国民性批判”一脉相承的。沈从文的作品既有启蒙主义的
在当代审美文化语境中,野趣作为一个审美范畴,它的含义是丰富且深刻的。探求野趣被广泛纳入当代审美文化视野中的原因,我们发现,首先是受“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天人合一
本文论述了海明威作品《死在午后》中的生与死。厄内斯特·海明威的著作中大量涌现出死亡的字眼,他笔下的硬汉形象往往有着强大的内心世界,他们崇尚自律,崇尚人的无限潜能和男子
托妮·莫里森是美国文学史上伟大的非裔女性作家。小说《所罗门之歌》体现了在以白人主流文化为主,非裔传统文化不断消亡的时代背景下作者复杂、矛盾的文化立场。本文将分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