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新媒体传播对青少年的影响研究--以成都、重庆两地为例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ceng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博物馆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教育机构和文化基础设施,教育功能是实现其社会功能的主要方式。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宫博物院建立在故宫古建筑内,作为故宫的管理机构为故宫发声。近年来,故宫作为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文化教育的关键场所,在青少年的教育发展活动中获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也出现一些问题,青少年受到互联网快速传播的影响,新媒体发出的信息充斥着他们的信息生态环境。在青少年对新媒体依赖愈发加深的情况下,过去故宫博物院传统传播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青少年需求,更无法发挥显著教育功能。因此故宫博物院开始通过新媒体平台与技术,突破传统文化原有传播壁垒,利用青少年所乐于接受的新媒体传播对其产生正面影响,从而达到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吸引更多青少年爱上中国传统文化,这也是本论文研究的价值所在。
  从相关文献收集来看,针对故宫博物院新媒体文化传播的单独研究虽然有所涉及,但却忽视了博物馆与青少年之间的重要联系。因考虑到青少年已经具备一定辨识能力,行为上也开始逐步表现出自主性,以及青少年群体对社会、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所以笔者在收集相关文献后,将研究范围限定在成都、重庆地区14-28岁青少年,以文献分析、问卷调查、深度访谈为研究方法,并前往故宫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地考察与体验。
  全文共分为绪论、六个章节及结论,共八个部分:
  第1章绪论。首先将研究背景提出进而引出本文重点进行探讨的主题,并得到本文所要研究课题对社会所具有的现实意义与学术上的理论意义;其次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对国内外与博物馆新媒体传播对青少年影响的相关研究进行论述及分析,挖掘国内外研究视角及研究内容的优势与不足,为本论文研究找到切入点;在此基础之上提出本论文研究的思路及研究内容,利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进行实际撰写工作以及叙述本论文研究创新点、重点和难点。
  第2章故宫博物院新媒体传播。首先对本文中涉及的新媒体概念进行具体阐述。其次对故宫博物院与新媒体的结合,按照时间顺序进行阶段性描述,最后重点对故宫博物院现阶段的新媒体传播现状进行归纳总结。
  第3章故宫博物院新媒体传播对青少年的实证研究。本章节是本论文最为关键的章节之一,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及深度访谈来分析故宫博物院新媒体传播对成都及重庆地区青少年的影响因素与影响水平。
  第4章故宫博物院新媒体传播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此章节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归纳总结出有哪些影响因素,并通过第3章数据进行具体数据支撑,探讨分析故宫博物院对成都、重庆地区为例的发展中城市14-28岁青少年们产生的正面影响。
  第5章故宫博物院新媒体传播对青少的负面影响及其原因。结合传播学、受众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中的相关文献以及第3章数据和资料,找出故宫博物院利用新媒体进行信息传播过程中对发展中城市的青少年产生的负面影响及原因。
  第6章故宫博物院新媒体传播中提升对青少年正面影响的策略。针对第5章提出的问题,从传播的基本原则出发,探求故宫博物院在利用新媒体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如何提升对青少年正面影响的策略。
  第7章故宫博物院新媒体传播对青少年影响的启示及发展趋势。本章基于传统文化的传播以及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将对未来故宫博物院新媒体方面的发展方向做了相关趋势预测。
  结论。将全文贯穿进行总结,归纳了故宫博物院新媒体传播对青少年的影响及策略,达到了本研究预设的目标。
其他文献
海明威是美国“迷失的一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也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他鲜有的对女性进行描写的作品《雨中的猫》,主要讲述的是一对美国夫妇在意大利旅游时所发生的一场救猫事件。海明威巧妙地利用猫这条线索和遭遇让读者在充分欣赏其巧妙构思的同时深切体会到他简洁语言所赋予这篇小说的丰富人生体验和哲理思考。  本论文基于格雷马斯的叙事符号学理论,试图从语词、叙事和主题三个层面对《雨中的猫》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
学位
在维多利亚时代,由于工业革命的开展,女性开始进入男性主宰的公共空间,她们想要获得男性所拥有的权利,但又无法摆脱这个时代的父权意识形态的影响,因此她们处在反抗与服从的矛盾困境中。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夏洛蒂·勃朗特也免不了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为了让她心中的激情与诉求通过父权文化的审查,她只能将自己隐于书后,通过塑造一个个既勇于反抗又不得不压抑自己内心激情的女性形象来隐晦地表现她自己模棱两可的自我和对女性
学位
不礼貌,作为礼貌的孪生兄弟并非是自然交际中的边缘性行为。Bousfield以及Culpeper等人先后出版的不礼貌著作和一系列期刊论文成功奠定了不礼貌研究的理论基础。前期不礼貌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不礼貌理论本身的讨论,鲜少有学者从语篇层面对不礼貌进行分析。近几年,国内外学者通过对军事训练、法庭审判、工作场所和医疗环境等多语境中不礼貌话语现象的研究,进一步发展了不礼貌理论。然而家庭冲突语境下不礼貌话语的
学位
词汇知识,包括词汇的广度和深度。它是语言技能发展的基础。已有的词汇知识研究多是采用不同的词汇测试方法来进行,而很少从文本分析的角度入手。并且,高中生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群体,在以往的研究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但事实上,他们掌握词汇知识的情况对教学和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本研究试图从分析文本中的词汇运用着手,研究高三学生的词汇知识掌握情况。它将从一个新的视角展现高三学生掌握词汇知识的情况,其揭示的信息
学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基于自我兴趣和需求的不同,开始使用各类APP或者线上门户网站,通过搜索各类信息,分享个人照片、视频、经验等内容,填补其快节奏、碎片化、高压力的现代生活。这些UGC(UserGeneratedContent,用户生产内容)类网络平台,如新浪微博、抖音、知乎专栏、小红书等,因其自由、简洁、去中心化的特点,使得用户之间容易形成交互存在的链接的行为。此外,平台内也存
学位
作为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形象关乎城市的地位与影响力,是其参与城市竞争的主要影响因素。随着传播技术的飞跃发展,媒介历程进入“新媒体”时代,迎来了“符号的世纪”,城市形象拥有了两类截然不同的传播渠道:诉诸建筑、视觉等空间实体的“实体城市形象”与基于媒体构筑的“虚拟城市形象”。而媒介化的城市拥有与实体城市相同甚至更加重要的地位。  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发展,我国已经进入新型城镇化纵深发展的时
本研究选取“于欢案”作为典型案例,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新媒体环境下受众框架的建构机制问题。本研究选取321篇媒体的新闻报道,通过分析多元行动者在“于欢案”二审宣判前后的框架竞争过程,深入分析媒体新闻文本框架对受众认知事件的影响;根据等距离抽样方法,选取《新京报》和《人民日报》的微博跟帖各350条,对比分析受众框架与这两个主流媒体微博文本中行动者框架的差异性,分析二审宣判前后受众建构框架
学位
“一带一路”倡议强调“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文化交流是实现“民心相通”最有效、最受欢迎的方式。随着民心工程的推进,“一带一路”纪录片应运而生,然而“一带一路”纪录片是否完成了讲述丝路故事、传播丝路文化和弘扬丝路精神的使命,还需要通过它们在跨文化群体中的传播效果的调查才能获得答案。  本论文选取重要的跨文化群体——来华留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一带一路”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现状。通过问卷
学位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时空限制得以突破,“地球村”成为了现实。与此同时,大众传播事业空前兴盛特别是新媒体的广泛运用,文化交融成为趋势,固有文化或地方记忆遭受消解,一些城市原有的“地方感”正逐渐消失,新的城市“地方感”正在被建构。历史与文化记忆对一个地方何其重要,是游子的文化之根,是群体的精神归属。在千城一面和人员频繁流动的时代里,人们对文化的渴望被唤醒,人们在寻找精神安放的家园。在新媒介环境中,人人都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经济制度不断变革,经济高度发展,与此同时中国的财经报刊也发生着潜移默化但实实在在的变化,泛经济型报刊、行业依托型报刊、新锐财经报刊相继创刊。在市场经济逐步建立、读者需求不断“细分”的背景下,财经报刊的发刊词开始适应专业化、更加符合市场经济本质特征的现代经济信息需求,展现出不同于以往传统、刻板的发刊词话语模式,在这背后,是财经报刊功能的不断更新、变化,是财经报刊对自我认知和定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