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甘肃是我国春玉米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采用合理的密度进行种植、科学施用肥料是制约春玉米生长、产量形成的重要手段。本文选用先玉335为试验品种,设置了3个种植密度,分别为35000株/hm~2(D1)、55000株/hm~2(D2)、75000株/hm~2(D3);4个氮肥施量,分别为0 kg/hm~2(N1)、180 kg/hm~2(N2)、225 kg/hm~2(N3)、270 kg/hm~2(N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52179048);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编号:2021YFD190060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肃是我国春玉米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采用合理的密度进行种植、科学施用肥料是制约春玉米生长、产量形成的重要手段。本文选用先玉335为试验品种,设置了3个种植密度,分别为35000株/hm~2(D1)、55000株/hm~2(D2)、75000株/hm~2(D3);4个氮肥施量,分别为0 kg/hm~2(N1)、180 kg/hm~2(N2)、225 kg/hm~2(N3)、270 kg/hm~2(N4),共12个组合处理。在甘肃省定西市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了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春玉米生长指标、产量、水肥利用效率及土壤NO3--N残留的影响。同时收集气象数据,土壤数据和田间管理数据,结合春玉米实测数据,对改进DSSAT模型进行参数率定,评估了模型模拟精度。最后设置5组施氮方案,用校验后的模型进行春玉米生长模拟,进一步探讨了陇中地区农田生态系统维持较高产量的施氮措施。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均显著影响春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且两者互作效应显著。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可以显著提高春玉米株高、叶面积指数、群体干物质积累量,SPAD值则随增密减氮而显著减小。各生长期内春玉米株高、叶面积指数、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均在高密度中等氮肥施量条件下(即D=75000株/hm~2,N=225 kg/hm~2)达到最大值,SPAD值在低密度、中高氮肥施量条件下(即D=35000株/hm~2,N=225 kg/hm~2;D=35000株/hm~2,N=270 kg/hm~2)表现良好。产量随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的增大而先增大后降低,在D2N3(即D=55000株/hm~2,N=225 kg/hm~2)处理为最大值(10203 kg/hm~2)。D3和N0处理下,穗长、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均低于其他处理。综合来看,种植密度在55000株/hm~2、施氮量在225 kg/hm~2时,产量和产量构成均表现良好。(2)春玉米生育期内土壤水分在不同密度和施氮条件下表现不同,0~40 cm土层内含水率波动较大。同时,不同的种植密度、施氮量对水分利用效率有明显的影响,D2N3处理的春玉米水分利用效率较高,为28.6 kg·hm-2·mm-1,较其他处理高出了1.78%~57.14%。此外,种植密度和施氮量显著影响单株和群体氮含量积累,成熟期群体氮含量在D2N3处理下达到最大适当提高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可显著增加植株营养器官氮素累积吸收量、转运率以及籽粒含氮量,施氮量对氮素利用指标影响显著,施氮量为225 kg/hm~2时,氮肥农学利用率(NAE)、氮肥偏生产力(NPFP)、氮肥利用效率(NUE)和氮收获指数(NHI)较高。覆膜条件下较高氮肥投入和低密种植会导致玉米收获后大量NO3--N累积在土壤中,适当降低氮肥用量和增加种植密度可降低0~100 cm土层的硝态氮残留量。因此,综合考虑产量、氮素吸收转运、水肥利用效率和土壤环境效应,种植密度为55000株/hm~2,施氮量为225 kg/hm~2是本次试验条件下的最佳密度氮肥组合。(3)利用田间试验数据对改进DSSAT模型进行校准和验证。校正后的DSSAT模型对春玉米的苗期(n RMSE=14.29%)、开花期(n RMSE=2.17%)、成熟期(n RMSE=1.15%)、籽粒产量(n RMSE=2.29%)、叶面积指数(n RMSE=10.2%)和0~40cm土层平均土壤含水率(n RMSE在20%以内)的模拟效果较好。校准后的模型用于评估在40种(1981-2020年)气象情景下,5种施氮量(112.5 kg/hm~2、168.75 kg/hm~2、225 kg/hm~2、281.25 kg/hm~2和337.5 kg/hm~2)对全膜双垄沟播春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直到施氮量达到225 kg/hm~2,籽粒产量、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增加;施氮量超过225 kg/hm~2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这些值有轻微下降趋势。与施氮量为281.25 kg/hm~2和337.5 kg/hm~2相比,施氮量为225 kg/hm~2时,氮素生理效率(NPE)和氮肥偏生产力(NPFP)显著提高。结合模型模拟结果,综合考虑作物产量、地上部生物量、水分利用效率、氮素生理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等因素,本研究认为在种植密度为55000株/hm~2的条件下,施氮量为225 kg/hm~2是研究区维持高产、高效的最佳施肥量。
其他文献
能值分析以同一客观标准的太阳能值衡量各类不同能质能量的真实价值和数量关系,运用其明晰不同类型水资源在作物生产系统中的内在贡献和利用效率,可为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基础和有效参考。粮食生产耗水来源分为蓝水(即地表水和地下水)和绿水(指有效降水),且这两类水资源对产量的贡献不同。然而传统的作物生产系统能值分析对蓝绿水的区分及量化研究尚不明晰。本文以中国2001-2016年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
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一系列植被恢复工程的实施,黄土高原植被覆盖面积显著提高,水土流失得到极大缓解。由于种植的人工林多为深根系植被,在保持地表水土的同时也引发了深层土壤的干燥化等问题。因此,综合分析人工林土壤水分变化及根系吸水特征可为评价生态恢复建设的可持续性提供科学依据。当前关于人工林深剖面土壤水分随林龄变化趋势的研究大多采用空间换时间的方法,无法反映同一人工林水分长期变化的真实情况。本研究以陕
作物冠层温度是表征作物冠层能量平衡及生理生态状况的重要指标,其对农田水分状况诊断、作物选育种等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冠层温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对加强水资源管理、有效监测作物生长等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因此本研究以2019-2020年的冬小麦和夏玉米为研究对象,利用精密红外温度传感器(SI-411)连续监测冬小麦和夏玉米生育期内的冠层温度,并同步获取试验地太阳辐射、大气温度、相对湿度等环境因
<正>战争是人类最复杂的实践活动,其复杂性随着各种高新技术、高技术装备在战争中的运用和作战域的不断拓展呈指数级增长。如果从跨域的视角看,人类战争大体经历了三次跨域融合,即基于无线通信的协同作战、基于信息链路的精确作战和基于跨域融合的混合作战,对抗的重心也从兵力火力、精确作战逐步过渡到跨域融合能力。跨域混合作战使作战评估、作战筹划和指挥控制更为复杂,但人在现代战争中的参与程度和决定性作用更加突出,作
水肥气一体化滴灌技术将微纳米气泡与肥水均匀混合,实现水肥气同步输入到作物根区土壤中,解决根系水氧矛盾,提高根系活力和肥料利用效率,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来水肥气一体化滴灌应用越来越多。灌溉水中的细颗粒泥沙过滤难度较大,过滤成本较高,部分细小泥沙极易进入滴灌系统在滴头流道内发生絮凝沉降,提高滴头堵塞风险。水中加气可改变水的密度和粘滞力,进而可能影响水对泥沙的拖曳和输移,影响泥沙絮凝沉降过程,进
分散土具有遇水分散流失的特性,对土木水利工程等造成严重威胁。本文基于细粒土分散机理,以人工配制不同黏粒含量、不同碳酸钠质量分数的细粒土为研究对象,采用泥球试验、针孔试验、双密度计试验、孔隙水可溶性阳离子试验、交换性钠离子百分比试验和酸碱度试验,研究黏粒、钠离子、酸碱度3种致散因子共同作用下分散土判别方法的适用性,提出快速准确的分散土综合判别方法,并采用渗透变形试验研究3种致散因子对分散土抗渗性能的
在气候和环境变化情况下,从区域到全球的碳循环过程也在随之发生变化。黄土高原在退耕还林(草)等植被持续建设措施的恢复和治理之下,流域的植被种类、密度和覆盖度明显提升,流域碳密度和碳储量也在发生改变。因此,以泾河流域为例,全面评估流域碳循环过程中碳密度和碳储量累积,全面分析流域碳固存过程的时空变异规律,探究影响碳循环过程的主要驱动因素,对于泾河流域生态保护以及固碳管理有重要作用。本文以RHESSys生
土壤盐渍化和干旱缺水严重制约了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在新疆盐碱化棉田中,为了保证棉花健康生长,常在冬(春)季实施大定额地面灌溉洗盐,而棉花生育期采用膜下滴灌。这种灌溉洗盐方式既浪费了水资源,还要可能造成土壤养分的流失。因此,探索免冬春灌条件下棉田生育期灌溉洗盐一体化对棉花生长和土壤水盐运移的影响,对盐碱化棉田节水控盐和棉花高效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2020-2021年大田棉花灌溉实验
滴灌是当前灌水效果最好的节水技术之一。滴头对于滴灌系统的高效运行至关重要,压力补偿式滴头属于其中的一种,它可通过改变不同压力下水流经过流道的长度或过流面积来调节流量,使流量在一定的压力范围内保持稳定。由于压力补偿式滴头具有补偿性能好、适用范围广、水分利用效率高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节水灌溉工程。弹性片和流道结构是压力补偿式滴头的主要组成部分,对滴头水力性能影响重大。但目前,关于弹性片和流道结构与滴头
我国黄土高原的苹果种植面积达130万hm~2,占全球的25%,是世界上最大的苹果集中栽培地区,其中80%为旱作果园。与刺槐等生态林不同,苹果树在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阶段表现出显著不同的耗水特征,显著地影响土壤水分运移与分布,加之降雨不足导致了严重的土壤干燥化问题。近20年黄土高原苹果栽植面积的迅猛增加不仅改变了苹果园土壤水文过程,也深刻影响着区域关键带水循环。同时黄土区干旱少雨且土质疏松多孔,汽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