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介绍向日葵菌核病的发病机制、向日葵菌核病致病菌的危害和目前国内外防治向日葵菌核病的研究进展等。本论文利用从内蒙古向日葵田区采摘的患病向日葵秸秆中分离出菌核病的致病菌,并对其进行ITS区序列测序,确定致病菌种属。从内蒙古、青海和酒泉地区采集的土样中分离出对向日葵菌核病致病菌有抑制作用的拮抗菌株,并对部分有效拮抗菌株进行后续不同的复筛分析实验。从患病向日葵秸秆中分离得到的菌核病致病菌,通过ITS区序列测序确定其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对从各土样中共分离得到的142株分离菌株进行平板对峙实验,结果表明有16株分离菌株对核盘菌有拮抗作用,对16株有效拮抗菌株进行16S rRNA基因序列测序,确定其所属种属。挑选拮抗效果较强的菌株编号为Z9、ZX6和NKZ的3株拮抗菌株进行向日葵离体叶片防效实验、向日葵盆栽拮抗实验、生理生化特性实验、生长曲线测定和拮抗粗提物的抑菌活性检测等实验,结果表明菌株Z9、ZX6和NKZ的发酵原菌液对向日葵离体叶片核盘菌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9.27%、53.56%和80.42%,菌株Z9、ZX6和NKZ的发酵原菌液对向日葵盆栽苗期菌核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6.00%、57.75%和74.93%,并且通过平板对峙实验对这3株拮抗菌株的拮抗粗提物进行抑菌活性检测,菌株Z9、ZX6和NKZ与其亲缘关系最近种的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9.61%、100.00%和99.93%,综合形态学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等实验确定菌株Z9为微白黄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idoflavus),菌株ZX6为肉桂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cinnamonensis),菌株NKZ为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挑选拮抗效果较强的菌株Z9、ZX6、NKZ、NM63、JQ134、J7和J33等7株菌株进行向日葵种子皮壳侵染实验和向日葵种子发芽实验,向日葵种子皮壳侵染实验表明菌株Z9、ZX6、NKZ、NM63、JQ134、J7和J33的原菌液处理过的向日葵种子皮壳侵染发病率分别降低为30.00%、37.78%、24.44%、14.07%、14.44%、26.67%和31.85%;向日葵种子发芽实验结果表明菌株Z9、ZX6、NKZ、NM63、JQ134、J7和J33的发酵滤液对向日葵种子发芽的促进率分别为21.33%、16.12%、26.32%、40.87%、44.60%、45.96%和46.59%,同时将这7株有效拮抗菌株制备成微生物复合发酵菌剂,用于向日葵苗期菌核病的生物防治,制备的微生物复合发酵菌剂的向日葵盆栽实验结果表明,菌株配比为Z9:ZX6:NKZ:NM63:JQ134:J7:J33=1:1:1:1:1:1:1的微生物复合发酵菌剂Ⅰ的防治效果为79.45%;菌株配比为Z9:ZX6:NKZ:NM63:JQ134:J7:J33=1:1:2:2:2:2:2的微生物复合发酵菌剂Ⅱ的防治效果为83.08%。本论文筛选得到的拮抗菌株具有培养条件简单,易保存,对环境友好等优点,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