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断多次低温对糖氧剥夺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wyc3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神经保护剂的动物实验和人类临床试验结果差异较大。很多神经保护剂在各种动物缺血性模型中被证明有效,但是没有一个在人类Ⅲ期临床试验有作用。通过回顾性分析人类神经保护剂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探讨神经保护剂临床转化失败的原因,我们发现很多因素与之相关:模型选择,麻醉剂选择,生理学指标监测,造模成功标准,栓子性质,再灌注损伤,梗死面积,治疗时间窗,药物渗透性,血药浓度,性别差异,结果评估等。而入院前“家庭药物”超早期治疗和多靶点治疗或许是未来考虑的方向。低温可以通过多靶点抑制缺血后损伤通路发挥神经保护作用。颈动脉内冰盐水灌注(ICSI)是最快速的低温诱导方式。我们在前期工作中发现,在大鼠缺血性卒中模型中低温的治疗时间窗比血管冲洗的作用时间宽。然而持续大量的ICSI来维持局部脑低温会导致病人一些列的副作用。因此我们考虑将这种特殊的治疗方法应用于未来临床时,我们意识到,为了在治疗效果和减少持续ICSI大容量盐水灌注的副作用方面权衡利弊,我们将其改良为间断ICSI。我们近期研究发现,与持续ICSI相比,间断策略可以维持更长时间的低温,对血细胞比容影响更小,可能为一种更有潜力的神经保护手段。虽然前期研究显示间断多次低温对大鼠大脑中动脉梗死(MCAO)模型有治疗效果。间断低温的神经保护机制仍不清楚。因此本实验利用胎鼠皮层神经元糖氧剥夺模型来体外模拟缺血性卒中,利用细胞模型高通量的特点比较不同低温模式对神经损害机制的影响,探讨间断多次低温可能的神经保护靶点。为筛选最优的间断低温模式以及未来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第一章皮层神经元原代培养胎鼠皮层神经元原代培养可以制作多种神经疾病的体外细胞模型。但是胎鼠脑体积较小,解剖难度相对较大,皮层神经元急性分离和培养操作环节复杂,至今尚未有统一的操作路径。因此探讨一种简便,合理,可重复性好的操作方法对于研究细胞模型至关重要。首先脱颈处死SPF级E18SD孕鼠,取出子宫和胎鼠。为了减少神经元代谢,保证其活力,接下来的解剖过程在碎冰上进行。我们将传统的断头后分离解剖顶端皮层改良为经鼻入路双侧对称分离法进行解剖,缩短了胎鼠皮层的解剖时间。然后用体视镜显微剥离皮层脑膜和血管,以减少脑膜细胞和血管细胞等混杂细胞对神经元纯度的干扰。由于这个过程时间较长,显微解剖在含有10%胎牛血清(FBS)和谷氨酰胺的HG-DMEM培养液的培养皿中进行以确保解剖过程中神经元的能量代谢。将剥离干净的胎鼠脑皮层置入含有冰HG-DMEM(不含FBS)的一次性3.5cm灭菌培养皿中,用灭菌的显微解剖剪剪碎至约1mm。考虑到传统的胰酶消化速度不好控制,我们用木瓜酶结合DNA酶I序贯消化。终止消化后,经过巴氏管吹打和细胞筛过滤得到神经元的单细胞悬液,用0.2%锥虫蓝染色以确保细胞团块要少于10%,死细胞数量小于1%。用0.1mg/ml左旋多聚赖氨酸预包被过的培养瓶以50000/cm2的密度接种神经元,4小时后发现大部分细胞已经贴壁。用neurobasal+B27+谷氨酰胺+青链双抗的培养液换液后继续培养。原代培养的神经元通过DAPI染核,B-3-TUBULIN骨架蛋白免疫荧光鉴定。神经元纯度通过阳性细胞计数和流式细胞仪测量均提示大于95%,可以满足进一步实验需要。第二章糖氧剥夺模型制作及低温干预方案缺血性卒中发生时,血液供应减少导致病灶区营养和氧气相应剥夺。这是形成“核心”梗死灶和缺血半暗带的重要原因。而这一过程可以用体外细胞卒中模型来进行模拟。核心梗死灶中已经死亡的神经元没有研究价值,而位于缺血半暗带的神经元是我们体外卒中模型研究的重点。越接近核心梗死灶,糖氧剥夺程度越重,而缺血半暗带区糖氧剥夺程度相对较轻。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精确控制神经元培养液中的“糖”等营养成分来模拟糖剥夺。也可以通过厌氧培养箱来控制神经元培养环境中的“氧”浓度来模拟氧剥夺。相应的,如果缺血性卒中后期,责任血管发生再通或者是侧支循环建立恢复供血,又会面临着缺血再灌注损伤。而在体外细胞模型我们可以通过重新恢复神经元培养液和氧供给来研究这一重要的病理生理过程。本实验在神经元糖氧剥夺模型的基础上实施间断多次低温干预,具体方案为:糖剥夺用磷酸盐缓冲液(PBS)置换培养液,氧剥夺用厌氧培养手套箱进行(氧含量小于1%),糖氧剥夺时间为90分钟。低温干预包括持续低温组(CH)和间断多次低温组(IH)。低温组由33℃细胞培养箱(Thermo, USA)中进行,常温组设定为37℃(均为含5%CO2的细胞培养箱)。持续低温1组(CH1)的低温时长为6小时(与其他间断多次低温组的低温时间之和相同)。持续低温2组(CH2)的低温时长为12小时(与其他间断多次低温组的总时长相同)。间断低温1组(IH1)是1小时低温间隔1小时常温。间断低温2组(IH2)的低温间断周期为1.5小时。间断低温3组(IH3)的间断周期为2小时,观察指标的终点为低温干预后的48小时。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组与糖氧剥夺(OGD)对照组。低温干预后我们接下来从各个角度评估其作用。第三章间断多次低温对糖氧剥夺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本章旨在探讨间断多次低温对糖氧剥夺后神经元可能的保护靶点,以及比较持续低温和间断低温对其损伤抑制作用的不同特点。本章按照第一章方法原代培养胎鼠皮层神经元,然后按照第二章的方法制作糖氧剥夺模型以及实施低温干预。截至终点时观察各项指标。首先从宏观的角度比较各个组细胞形态学变化。然后通过神经元微环境代谢的角度,比较各组细胞活力的变化,检测细胞损伤释放入上清的酶标记物(神经元微管蛋白-2)以及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及其氧化酶)。接下来探测细胞内氧化损伤,酸中毒,钙超载,线粒体去极化等,探讨间断多次低温对糖氧剥夺后神经元是否具有保护作用以及其可能的机制。首先我们对各组间神经元形态学进行比较,正常组的神经元折光性强,胞体呈立体状,轴突生长旺盛,且与周围神经元相互联系呈网络状。而0GD组的神经元密度明显下降,神经元大量死亡漂浮导致数量明显减少。轴突崩解,华勒变性严重。而0GD后低温干预各组的神经元形态均恢复良好,仅有少量轴突断裂,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细胞形态学变化并不明显。由于单纯从神经元形态学判断低温的效果并不可靠,有些貌似“正常”的神经元微观已经发生了变化,接下来我们将从不同角度探索间断多次低温可能的作用。从神经元活力的角度上看,我们用Cell counting kit-8试剂盒(CCK-8)检测各组间神经元活力,结果显示CCK-8正常组(0.2984±0.0017),OGD组(0.2205±0.0215),CH1组(0.2617±0.0015),CH2组(0.2535±0.0052),IH1组(0.2329±0.0026),IH2组(0.2724±0.0033),IH3组(0.2814±0.0025)。统计分析后提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氧剥夺后神经元活力下降。在持续低温组中,6小时持续低温与12小时持续低温均有助于恢复糖氧剥夺后神经元活力,其中6小时持续低温效果好于12小时持续低温。在间断低温组中,1小时间断低温虽然有活力恢复的趋势,但并未达到统计学意义。1.5小时和2小时间断低温均有助于恢复糖氧剥夺后神经元活力,其中2小时间断低温效果优于1.5小时间断低温。间断低温与持续低温相比,1.5小时和2小时间断低温效果均优于持续低温组,其中2小时间断低温效果最佳。从神经元酶损伤标记物的角度上看,我们用大鼠神经元微管相关蛋白-2(MAP-2)酶联免疫吸附(ELISA)试剂盒来检测上清中的MAP-2。结果显示正常组(1.0780±0.1366),OGD组(1.3461±0.0966),CH1组(1.1858±0.0881),CH2组(1.2893±0.0747),IH1组(1.3251±0.0616),IH2组(1.3325±0.1618),IH3组(1.1808±0.1593)。统计分析后提示糖氧剥夺后神经元微环境中的MAP-2含量增加。在持续低温组中,6小时持续低温可以抑制糖氧剥夺后MAP-2的释放,12小时持续低温有下降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在间断低温组中,2小时间断低温可以抑制糖氧剥夺后MAP-2的释放,1小时和1.5小时间断低温有下降的趋势,但未达到统计学意义。间断低温与持续低温相比,2小时间断低温和6小时持续低温对减少OGD后MAP-2释放的效果相当。从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及其氧化酶的角度上看,我们用Amplex(?) Red谷氨酸/谷氨酸氧化酶试剂盒检测各组间神经元上清中谷氨酸和谷氨酸氧化酶活性。结果显示正常组(2698.91±206.74),OGD组(2719.35±195.53),CH1组(2763.77±227.90),CH2组(2703.73±278.95),IH1组(2697.83±203.14),IH2组(2714.32±195.63),IH3组(2653.49±±230.16)。谷氨酸氧化酶正常组(478.62±52.08),OGD组(490.14±70.19),CH1组(494.33±92.01),CH2组(450.42±54.26),IH1组(462.52±±95.59),IH2组(468.53±33.50),IH3组(455.95±±46.10)。统计显示,各组间数据无统计学差异。通过分析原因,我们发现是由于终点的设置错过了检测时间窗所致,提示我们微透析早期动态监测谷氨酸释放或许更为合理。由此可见从神经元微环境代谢的角度或许不能灵敏的反应神经元内部的变化。接下来我们用荧光探针的技术探讨间断多次低温对细胞内部靶点的影响。在此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间断多次低温是否对糖氧剥夺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我们用Hoechst33342对OGD后神经元进行定性染色,发现正常神经元核染成淡蓝色,而另外有部分细胞核被染成了范围小,蓝色荧光强度高的亮点,提示确实发生了凋亡。于是我们用TUNEL法定量检测各组间神经元凋亡,结果显示正常组为(6676.2±91.84),OGD组(8327.6±177.19),CH1组(7524.8±310.71),CH2组(6092.4±85.09),IH1组(4121±124.83),IH2组(7570±118.53),IH3组(5628.20±699.82)。经统计分析提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氧剥夺后48小时,神经元凋亡明显增加。在持续低温组中,6小时持续低温可以抑制糖氧剥夺后凋亡发生,但效果不及12小时持续低温。所有间断低温组均可以有效抑制神经元凋亡。其中,1小时间断低温的保护效果优于1.5小时间断低温,但与2小时间断低温无统计学差异。间断低温与持续低温组相比:1小时间断低温效果优于6小时和12小时持续低温,1.5小时间断低温的保护效果与6小时持续低温相当,但不如12小时持续低温。2小时间断低温效果优于6小时持续低温,与12小时持续低温的保护效果相当。综合以上结果分析提示1小时间断低温对糖氧剥夺后神经元凋亡保护效果最佳。由此可见,间断多次低温确实可以减少糖氧剥夺后神经元凋亡。前期我们通过回顾性分析发现,氧化损伤,酸中毒,钙超载,线粒体衰竭是神经元受损的主要通路。接下来我们将通过荧光探针对其相应的细胞内靶点进行检测。活性氧的产生是氧化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用DCFH-DA荧光探针测量细胞内活性氧(ROS)发现,正常组(397.67±49.34),OGD组(1954±69.94),CH1组(424.67±21.36),CH2组(395.33±33.47),IH1组(562.67±92.79),IH2组(331±26.06),IH3组(8098.33±1033.02)。统计分析提示,糖氧剥夺后48小时,神经元内活性氧显著增加。在持续低温组中,6小时持续低温和12小时持续低温均能抑制糖氧剥夺后神经元内活性氧产生,两者的效果无差别。在间断低温组中,1小时,1.5小时间断低温均能抑制糖氧剥夺后活性氧产生,且二者的保护效果没有差别。2小时间断低温数据变异较大,谨慎起见,暂不纳入分析。间断低温与持续低温抑制糖氧剥夺后活性氧的效果相当。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产生也是氧化损伤的重要因素,我们用Dihydroethidium(DHE)荧光探针测量神经元内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发现,正常组(69.4±3.36),OGD组(167.75±15.59),CH1组(64.2±2.28),CH2(114.4±7.54),IH1(43.6±2.30),IH2(52.8±1.79),IH3(52.6±1.14)。经统计分析提示,糖氧剥夺后神经元内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含量增加。在持续低温组中,6小时和12小时持续低温均可以抑制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产生。在间断低温组中,1小时,1.5小时和2小时间断低温也同样可以制糖氧剥夺后神经元内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产生,其中1小时间断低温效果最好,1.5小时和2小时间断低温的保护效果没有差别。间断低温与持续低温相比,间断低温组减少OGD后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效果均优于持续低温组,其中1小时间断低温效果最佳。我们用BCECF AM荧光探针,测量细胞内pH变化。其中正常组(994.2±58.87),OGD组(67.8±24.45),CH1组(92.2±10.26),CH2组(104.2±8.14),IH1组(70.8±43.3),IH2组(90.0±51.87),IH3组(84.4±12.86)。统计分析提示,糖氧剥夺后神经元内pH水平明显下降。持续低温与间断低温虽有恢复OGD后神经元pH的趋势,但均无统计学意义的改善。我们用FLUO-3AM荧光探针测量细胞内游离钙,由于同一批次胎鼠皮层神经元培养数量有限,为保证样本的同质性,我们首先测量糖氧剥夺组和低温各组的平均荧光强度。由于不同批次的神经元荧光变异非常大,不具有可比性。所以接下来利用另外一批次的神经元补充测量正常组和糖氧剥夺组。具体数据如下,OGD组(1706.8±40.3),CH1组(2586.8±97.91),CH2组(741.4±13.46),IH1组(797.4±12.82),IH2组(403.8±15.61),IH3组(688.2±13.22)。补充测量正常组(58±1.58),OGD组(84.2±1.64)。统计分析提示,糖氧剥夺后神经元游离钙含量升高。在持续低温组中:6小时持续低温不能降低神经元糖氧剥夺后细胞内游离钙水平,12小时持续低温有效。在间断低温组中:1小时,1.5小时和2小时间断低温均可以降低神经元糖氧剥夺后细胞内游离钙水平,其中1.5小时效果最佳,2小时间断低温的保护效果优于1小时间断低温。间断低温与持续低温组相比,1小时间断低温抑制OGD后细胞内钙超载的效果不如12小时持续低温,1.5小时间断低温和2小时间断低温的效果优于12小时持续低温,其中1.5小时间断低温抑制糖氧剥夺后神经元内钙超载的效果最佳。我们用JC-1荧光探针测量线粒体膜电位变化发现,JC-1正常组(0.21±0.03),OGD组(1.85±0.16),CH1组(2.23±0.23),CH2组(0.98±0.05),IH1组(1.15±0.14),IH2组(0.61±0.14),IH3组(0.93±0.05)。统计分析提示,糖氧剥夺能损害线粒体膜电位去极化。在持续低温组中,6小时持续低温不足矣抑制线粒体膜电位改变,12小时持续低温有效。在间断低温组中,1小时,1.5小时和2小时间断低温均可以保护糖氧剥夺后线粒体膜电位。且它们之间的保护作用相同。间断低温与持续低温组相比,1小时,1.5小时和2小时间断低温对糖氧剥夺后神经元线粒体膜电位改变的保护效果同12小时持续低温效果相当。总之,本实验发现间断多次低温可以有效抑制胎鼠皮层神经元0GD后凋亡。间断多次低温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为抑制OGD后活性氧及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产生,减轻细胞内钙超载,保护线粒体膜电位损伤。虽然持续低温与间断多次低温均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但间断多次低温是一种更具临床可行性的神经保护策略。
其他文献
提出一种高鲁棒性的永磁同步电动机定子磁链滑模观测器。该观测器借助于滑模控制理论,以定子电流和定子磁链为状态变量,利用电流观测误差对定子磁链观测进行校正。实验结果表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目的:对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妇科内分泌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11月的妇科内分泌患者148例,根据患者的疾病临床情况采取相应的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对患者
目的:通过对老年吸入性肺炎病例的分析和临床实践,及时制定合理有效的护理方案起到有效的降低其并发症,提高治愈率。方法具体结合我院15例患者的病例分析及认真观察并针对性
仔猪的断尾工作是规模化猪场生猪生产过程中一项极其普通和简单的工作,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猪场的经济效益,因为规模化猪场的猪群饲养密度较大,生猪之间咬尾的现象时
随着司法改革持续推进、不断深入,加大了对错案纠正、错案追责的力度。检察官作为高风险责任的职业之一,我国实务界、理论界长期以来都没有把目光聚焦在我国检察官司法责任豁
一、畜禽免疫工作存在的问题1.传统意识以及养殖方式的落后是影响动物免疫的一大难点。在农村,畜禽养殖规模极小,又是以散养为主,管理模式极为粗放,养殖者低估了动物疫病所带
血液透析患者的最常见并发症为心血管疾病,其中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可高达50%,这也是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严重心律失常会导致透析无法顺利进行,甚至使患者退出血液透析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养老问题已经成为国家非常重要并且急需解决的问题。失能老人由于年事已高或者身体疾病,身体机能大幅下降,生活不能自理,由此伴随而来的则是照顾问题。截
我们现在在北京798,我们脚下这条路上面铺的是我们最新完成的建筑绘画《无人之径》,这条路有200 m长,5 m宽,所以这张画约有1000m2。这是给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创作的一个公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