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翼讽刺小说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iqq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天翼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他以丰富的创作成果和独特的创作方法推动了左翼文学走向成熟。他的讽刺小说创作尤其突出。他以辛辣的笔触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腐朽与黑暗,剖析了国民的劣根性,展现了社会生态的真实画面,为中国现代讽刺小说的初步成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促进了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学界对于张天翼的研究几乎与其创作同步展开,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一个案研究获得了进一步突破,产生了不少优秀的研究成果。但是,对于其主要创作成就的讽刺小说,虽然不乏关注和探讨,却缺少从讽刺文学的角度所做的全面系统的研究。关于张天翼讽刺小说的价值也缺少客观合理的认定与评价。本文试图以上述问题为突破,对张天翼的讽刺小说创作加以细致全面的考察。 第一部分分析张天翼讽刺小说的讽刺对象,并由此把握他讽刺理想的建构。张天翼的讽刺是熔道德讽刺、性格讽刺、风俗讽刺、文化讽刺、时事讽刺于一炉。讽刺的对象一方面是黑暗的社会,另一方面是国民的劣根性。前一方面主要是针对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现实,揭露出政治、礼教、文化方面的腐朽与黑暗;后一方面继承了鲁迅的批判传统,同时又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鞭挞了国民身上劣根与恶习。张天翼对于丑恶的现象进行冷嘲热讽,其目的却是描绘美好的人性和光明的社会,表达愿望,构建理想。张天翼希望能够由此帮助人们“认清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谎言,什么该爱,什么该恨。”这在他笔下的发新嫂、任三嫂、小银儿几个人物身上都有具体的表现。 第二部分分析张天翼讽刺小说的讽刺艺术。对一个讽刺作家来说,讽刺技巧是他创作生命的关键所在。张天翼在继承前人的讽刺技巧的基础上,又根据自己的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创新。他的讽刺技巧主要通过夸张、对比、滑稽、调侃、反讽几种手法具体表现:通过夸张以聚焦人物的丑恶嘴脸;通过对比以凸现人物的阴暗内心;通过滑稽、调侃,于轻松、幽默中暴露人物的真面目,发人深省;通过反讽,在不协调中使人认识到真正的美丑。在这些技巧综合运用的基础上,张天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特色。 第三部分阐述张天翼讽刺小说的独特风格,并探讨这一风格的成因。作为一个成熟的讽刺作家,张天翼的风格特色表现为既明快又尖刻、既幽默又辛辣。本文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具体探讨了这一问题,涉及了张天翼讽刺小说选择的题材、表现的主题、刻画的人物,分析了作品的结构、语言的运用和人物刻画的方法。张天翼倾向于通过“经济”的结构,简练、严肃而又含有幽默的语言,漫画似的笔法,揭露了人物内在的丑恶,社会本质的黑暗。本文分析了这种风格形成的主观、客观的因素,认为客观因素是时代的氛围,主观的因素主要是他的个人经历、他的审美追求及其所接受的中外讽刺文学传统的影响。
其他文献
物业服务合同案件类型较为新颖,相应的法律法规相对滞后,导致法院在审理该类案件时遇见困难较多,本文将对当前基层法院遇见的物业服务合同纠纷案件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对盗窃罪进行了修改,新增入户盗窃行为作为单独的盗窃罪类型予以定罪处罚。然司法理论与实践中,对于入户盗窃中"户"的认定标准仍存在分歧。修正
王羲之《兰亭集序》叙述兰亭宴集之欢乐,同时针对短暂人生,各人爱好兴趣不同,阐发对死生的鲜明态度。
中国后现代电影在发展道路上受到了西方电影的陶染,在其发展趋势上多倾向于西方路线。然而,该类电影更多的是取其精华,并对西方后现代电影进行了合理融合,流露出一种独特的"柔
国际化人才培养需要教育的改革开放,需要教育的国际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
<正>2005年9~12月,我们对86例声音嘶哑患儿行纤维鼻咽喉镜检查,均明确了病因。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患儿86例,男52例,女34例;<1岁10例,1~3岁42例,3~7岁28例,>7岁6例。声嘶病
本篇论文按照生产、消费和竞争的结构体系,在供求理论和均衡理论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软件产品有关定价的理论及实践。旨在从定价策略的角度,探索有效解决我国当前软件业面临的定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农业科技园为产业振兴插上"科技之翼",而园区的发展除了政策、投资等因素之外,园区的创新是一个关键的环节。通过调研整合广西区内园区的数据,主要
本文在收集了2000年至2011年十年以来,学者们关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相关论文资料的基础上,对研究的内容和观点进行了归纳、分类和评析。主要从少数民族非物质
本文以范某盗窃案为例探讨"入户盗窃"中的"入户"要素是否需要嫌疑人明知。通过对客观超过要素理论的分析,结合范某盗窃个案,认为应坚持主客观相一致原则,嫌疑人对"入户"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