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大量农民工群体开始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并为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开始日益吸引社会各界的关注。近年来,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都推出了一系列政策与制度安排,旨在为农民工提供更有效、贴切的社会保障,然而从各地的实践情况来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有效供给仍面临着一系列结构性的困难。已有的研究在分析农民工社会保障供给困局形成的原因时,往往从制度分析取向、现代化研究取向以及新公共管理视角三个角度切入:制度分析的研究认为,农民工社会保障困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现有政策、制度体系不完善:现代化研究取向则强调农民工群体在观念、能力上未充分实现“现代化”是其社会保障获得困难的重要原因;持新公共管理思路的研究认为政府未能有效运用市场手段激励企业的积极性是这种困境的主要原因。这三种思路分别从国家(政府)、社会以及市场的角度出发试图阐述困局形成的路径。不过,由于这些分析大多是从单边关系的角度切入研究,因此它们对困局背后的问题结构缺乏更为深刻的洞察。本文认为,任何一个群体的社会保障都涉及到由国家、市场和社会共同编织的网络。经过1978年以来的城市和农村体制改革,我国城市和农村地区都逐步形成了一种由国家保障、市场相关契约和社会支持网络共同构成的社会保障体系,而农民工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兼具“农”与“工”)和工作的流动性,在流动地,国家、市场与社会在其社会保障体系编织过程中的多边责任体系难以建立,这正是导致农民工社会保障困局生成的核心问题。本文试图结合宁波地区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实践过程,以国家、市场、社会之间的结构性关系为切入点,对农民工社会保障实践中的合作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为如何建构三方之间的良性合作关系提出一些有益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