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视频网站Netflix的自制政治剧《纸牌屋》自2013年开播以来就十分火热,事实上,它改编自1990年BBC拍摄的同名剧。Netflix的《纸牌屋》保留了BBC版大量的故事桥段、拍摄手法,但这两部相隔约20年的作品无疑有着很多不同,而其中,有关媒体的叙事和媒体形象塑造方面的差异是十分突出的。以往对翻拍现象研究很多,但多集中于解决“翻拍热”的形成机制和传播效果这些方面的问题,而对翻拍剧之间的具体不同的内容进行研究的成果很少。虽然媒体一直是银幕曝光率极高的行业,但是有关银屏上媒体形象研究的文献并不丰富,有的多偏向于影评类的文章,多反思性的思考,而专业角度的研究类文章缺乏。本文便是将这二者结合,着重考查翻拍剧和原版之间对媒体形象呈现的差异。两部影视剧的第一季,讲述媒体的那部分故事主要围绕着作为媒体人的女记者这样一条线索叙事,通过讲述的女记者自己以及其与剧中其他角色之间发生的故事,两部剧分别向观众呈现了两种不同的媒介环境。那么,两部剧中的女记者形象具体有哪些不同?影片对跟该形象相关的整个媒介环境的呈现又有哪些不同?这些不同都是如何体现出这来的?又是哪些原因造成这两部影片不同的呈现呢?在这些便是本文着重研究的问题。研究的主体部分大致分为四章内容。第一章“故事介绍和文本选择”主要是对两部《纸牌屋》的整体介绍,并从中抽取出“媒体”这一条线索以便下文进行重点分析。在这一部分中,首先总括性地介绍两部剧的大致内容、拍摄背景等,接着分别分析两部作品的叙述者和受述者。然后通过使用格雷马斯的符号学方法分析出《纸牌屋》整部剧的意义内涵及主要角色在意义方阵中所处位置。基于该分析,单独抽取出影片中有关媒体角色的叙事,选择两部作品中媒体部分的核心人物——女记者的叙事线索,时间从其最开始的出场直到最后的死亡,内容包括关于女记者个人、同事、所处的媒体机构、环境以及她与政治人物的互动关系等所有的故事。第二章是对上文抽取的媒体女记者这一条线索进行具体的符号学分析。借用叙事符号学的思想,这部分分别从故事之“事”、故事之“人”和故事中的“空间”三部分着手,比较两种文本有关媒体部分的叙事差异。第二章的分析基本基于故事情节和体现故事情节的人物对白,但不同于小说等文字艺术,影视作品是一种多模态的话语艺术,其刻画人物和体现意义的手段十分丰富。因此,第三章从两部影视剧的诸多语义段中,选择几对情节类似的片段,分别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考查两部剧是如何利用图像、声音等诸多手段体现各自的意义。第四章是在上两部分具体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抽象和总结。这一章将所选线索涉及到的有关媒体内容的不同分为四大部分,媒介技术、媒体机构、媒体人以及媒体与政治的互动关系,从这四个角度总结两部影片中媒体形象的差异。接着尝试解决“为什么”的问题,从传播技术的时代变迁、政治文化背景的差异、导演个人风格以及文本篇幅限制这三个角度分析以上诸多不同产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