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工程。理论教育的关键,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教育。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劳动人民的立场,基本观点是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基本方法是在劳动这种基本社会实践中改造客观世界,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列宁在谈到青年教育问题时,强调指出:必须把自己的教育、训练和培养同工农的劳动结合起来,不要关在自己的学校里,不要只限于阅读共产主义书籍和小册子。只有在与工农的共同劳动中,才能成为真正的共产主义者(1)。可见,劳动观教育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就马克思主义自身而言,劳动观在其理论体系结构中是贯穿始终的红线,是理论基石和体系轴心,既是出发点,又是落脚点。首先,作为人类特有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构成了社会历史的起点。其次,劳动是人的生存方式,决定着人的本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历史实质上就是人类劳动的发展进程,劳动人民是主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再次,生产方式和劳动关系决定着社会的具体形态,劳动的解放和生产的进步,推动着社会形态的不断更替,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生产力进步要求的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就是劳动进步规律。第四,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冲突,就是资本与劳动的矛盾,表现为资产者与无产者的阶级斗争,这一斗争的最终结果就是“两个必然”。第五,必将实现的共产主义未来新社会,是劳动的彻底解放,是一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那时,劳动不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为了生活的第一需要。第六,作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美好幸福的生活要靠自己的勤劳双手努力去创造。在当今中国,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牢固树立劳动光荣的价值取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同时,也实现着每一个人的梦想。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这些基本观点,既是世界观,又是人生观,还是价值观。由此可见,加强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教育,其重大功能作用和而深远意义,不言而喻。本文按照上述思路,分为四章:第一章先是从世界观、政治观、人生价值观和道德观四个方面与劳动进行联系,明确马克思恩格斯的劳动观及其教育思想,也探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劳动观及其教育思想,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当代教育价值,即劳动观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关键所在、是政治教育的根基所在、是人生价值观教育的源头活水、对大学生劳动观教育具有特殊意义;随后基于前人资料总结在大学生实践中关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四点基本要求分别是正确的价值取向、积极参与的劳动意识、尊重服务的劳动态度以及艰苦奋斗的劳动习惯。第二章进一步强调开展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的重要性,即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价值、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艰苦朴素的生活态度、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章全面分析当前大学生劳动观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概括为四个方面:劳动价值取向趋于功利化、劳动意识淡薄,劳动习惯差、对体力劳动的认同度不高、自制能力差,心理素质弱;随后先从全球文化融合带来不良风气、中国传统观念中某些消极倾向劳动观的影响、社会竞争困惑大学生就业选择及网络媒体的普及与自由构成的市场经济的利益导向、再从学生培养目标上忽视劳动观教育、传统的教学观念禁锢教学理念的转变、劳动观教育理论与实践不统一所造成的学校教育的弱化;接着从家庭教育的偏颇包括家长忽视孩子劳动观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复杂性都使劳动观教育的开展艰难;最后从大学生自身的辨识能力差这四个方面来分析大学生劳动观存在问题的原因。第四章基于上文对大学生劳动观的现状及原因分析,分别从五个方面提出相应对策,一是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理论教育:整合完善课程体系、注重课程价值观引导;二是注重大学生劳动技能训练和培养:学校与社会企业对接,拓展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增加就业机会、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培养服务精神;三是建设劳动教育第二课堂:营造良好的劳动氛围、入职及职业发展前对自我劳动观的培养;四是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作用:培养艰苦奋斗的作风、确立“慎独”劳动的取向、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五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矫正家长的教育观、使劳动教育成为家庭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组织集体劳动,加强劳动观制度管理、结合就业指导,实施有偿劳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