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作品中坚持观的后现代特征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luowencheng77582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卡夫卡作品中的坚持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坚持观”的转型,卡夫卡作品中的坚持观以及形成原因,尝试提出了卡夫卡作品中的坚持观带有后现代特征的观点。本文共有三章。第一章是“坚持观”的转型。受西方传统的逻格斯中心主义及“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影响,传统的坚持观认为,人在坚持时存在一个终极目标,强调人的积极主动性。本文以人与自然对峙时期、人与神对峙时期、人与物对峙时期这三个西方文化发展的主要阶段为例进行了逐步论证。但随着经济转型、观念变化,特别是新的思维模式的出现,传统的坚持观也必然会受到挑战,并转变为一种后现代意义上的坚持观。第二章是卡夫卡作品中的坚持观。这一章主要从文本出发,通过对卡夫卡作品中坚持观的分析,归纳出三个特点,即“有目标的无目标性”、被动的无奈选择、两难境遇中的挣扎。这些特点已经不再符合传统的坚持观,而是更多地具有后现代的意味。在对“两难境遇中的挣扎”这一特点的论述中,还以卡夫卡的《城堡》与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为例,分析西方人在同样的境遇中的不同选择。第三章是卡夫卡坚持观的形成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精神危机,上帝死了对西方人的毁灭性打击。上帝的死不仅意味着西方人在精神上处于荒原状态,还意味着传统逻格斯中心主义受到挑战,人们失去了对一种终极目标的信仰和追求。二是“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破裂使一切都充满了不确定。三是卡夫卡的生平、经历,他身份、归属的不确定以及在家庭生活中形成的恐惧感、无望感。
其他文献
宜都市位于鄂西南,隶属于宜昌市。宜都土语的归属早有定论。20世纪30年代,《湖北方言调查报告》把宜都等31个县市划为第一区(西南官话区)。作为西南官话区成渝片宜昌方言小片下
熊琏、吴藻是清代中期的两位女性词人,作为封建时代平居时期的平民女子,她们的词作既继承了从宋代起形成的女性词传统,更具有自己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点。她们的词作塑造了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