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候与旅游是近年来国内外旅游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国内外旅游研究者在旅游气候资源评价与开发、气候变化对旅游资源的影响、气候变化对旅游需求的影响、气候变化对目的地客流量接待及旅游流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旅游气候舒适度是气候与旅游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相关研究多为现状的分析和评价,没有从一个较长时间尺度上考察气候舒适度的变化及其规律,且就气候论“气候”,较少将气候舒适度与客流量年内变化联系起来,探讨气候舒适度与客流量年内变化的关系。本文以典型城市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收集相关数据资料的基础上,主要完成了城市气候舒适度的现状评价及30年来城市旅游气候舒适度的变化分析、游客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及其对出游行为影响的调查研究、气候舒适度与客流量、游客网络关注度时空相关关系分析、气候舒适度变化对客流量的影响分析等几个方面的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西安市居民年内气候变化感知与实际年内气候变化状况基本一致。西安市居民年内气候变化感知与出游季节偏好具有较强的一致性,气候最舒适的季节是居民最愿意出游的季节,最不舒适的季节是居民最不愿意出游的季节,说明气候舒适性是影响游客出游时间选择的重要因素。气候是影响居民旅游目的地选择的重要因素,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居民偏好于气候舒适的旅游目的地。气候是影响居民旅游项目选择的重要因素,不同季节居民对旅游项目的偏好不同,春季和秋季居民对不同旅游项目的偏好较为一致,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且偏好程度相差不大,夏季和冬季居民对不同旅游项目的偏好波动较大。(2)纬度和海拔高度是影响城市旅游气候舒适度的重要因素。城市年综合气候舒适指数随纬度的降低先升高后降低,说明城市年气候舒适度随纬度的降低先升高后降低,长江流域城市年综合气候舒适指数随海拔高度的降低呈一下降趋势,城市年气候舒适度随海拔高度的降低呈下降趋势。随着纬度的降低,1-2月和12月气候舒适度升高,3-5月和10-11月气候舒适度先升高后降低,6-9月气候舒适度降低。依据城市综合气候舒适指数的年内变化,可以将46个城市划分为倒“V”形、倒“U”形、“M”形和宽“U”形4种类型。依据城市旅游气候舒适期的年内分布,可以将46个城市划分为夏适型、冬适型、春秋适型和四季型4种类型。(3)气候舒适度是影响游客网络关注度时空变化的重要因素。收集30个旅游城市游客网络关注度,分析其年内时空变化状况,按游客网络关注度年内变化,将30个城市划分为13种类型。在游客网络关注度月指数与气候舒适度指数比较的基础上,采用虚拟变量的回归分析方法,建立相关模型,分析气候舒适度与游客网络关注度的相关关系,长春、北京、西宁和海口游客网络关注度月指数的气候弹性系数分别为0.542、0.46、1.182和0.8,长白山、八达岭长城、周庄古镇、张家界武陵源游客网络关注度月指数的气候弹性系数分别为0.333、0.632、0.438、0.324。气候舒适度是影响游客网络关注度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综合气候舒适指数每变化1个单位,游客网络关注度将增加(或减少)0.641万次。(4)气候舒适度是影响客流量时空变化的重要因素。收集2005-2007年26个城市各月入境客流量,分析其年内时空变化状况,将其年内变化分为4种类型。在客流量月指数与气候舒适度指数比较的基础上,采用虚拟变量的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4个城市入境旅游客流量月指数模拟模型,哈尔滨、大连、北京、海口入境游客月指数气候弹性系数分别为0.666、0.372、0.625、1.227。同时收集了4个城市2005-2007年各月国内客流量以及4个景区的客流量数据,对国内客流量与气候舒适度年内变化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北京、海口、张家界和昆明国内游客月指数气候弹性系数分别为0.1221、1.069、0.401、0.763,九寨沟、青城山、都江堰和广汉三星堆游客月指数气候弹性系数分别为2.337、0.831、0.421、0.816。利用旅游资源丰度、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气候舒适指数3个因素,建立其与入境及国内客流量地域分布的统计关系,综合气候舒适度指数每变化1个单位,入境客流量将增加(或减少)2.17万人,国内客流量将增加(或减少)30.72万人。(5)全球气候变化使城市气候舒适度发生了改变。30年来旅游气候舒适度的变化主要受地理纬度的影响,重庆以北绝大部分城市年综合气候舒适指数上升,旅游气候舒适度升高,重庆以南绝大部分城市年综合气候舒适指数下降,旅游气候舒适度降低。纬度较高的城市温湿指数、风寒指数和综合气候舒适指数变化幅度相对较大,纬度较低的城市变化幅度相对较小。春季纬度较高的城市气候舒适度上升,纬度较低的城市气候舒适度有所下降;夏季绝大多数城市气候舒适度降低,且随纬度的降低城市气候舒适度下降幅度有所减小;秋季绝大部分城市气候舒适度下降,且随纬度的降低气候舒适度的下降幅度在增大;冬季除济南外,南昌及其以北城市气候舒适度均上升,且随纬度的降低气候舒适度上升的幅度在减小。30年来45个城市年综合气候舒适指数共上升了26.8,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但随着全球的进一步升温,年综合气候舒适指数下降的城市将进一步增多,下降的幅度将进一步增大,对旅游业的促进将逐渐转变为抑制。极端天气气候对旅游业有重大的影响,2008年雪灾对旅游业的影响,其游客损失量与客流量基数(本底值)成正比,游客损失率与2008年本底值(基数)成反比,损失量和损失率两者均与受灾程度存在一定的成正比关系。(6)气候舒适度变化对目的地客流量接待产生了影响。利用综合气候舒适指数及40个城市的相关气候和旅游客流量数据,构建国内外旅游气候模型,分析气候舒适度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结果显示综合气候舒适指数每变化1个单位我国入境及国内旅游客流量将增加或减少1.852万人次和35.263万人次,重庆以北绝大部分城市年接待客流量增加,重庆以南绝大部分城市年接待客流量减少,30年来40城市国内及入境旅游客流量分别增加540.7万人次和28.4万人次。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有:(1)以温湿指数、风寒指数和着衣指数为基础,采用专家打分和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分指数的权重,建立了一个新的旅游气候舒适性综合评价模型,该模型不仅能直接反映客流量的年内月变化,而且还有可加和等特征。(2)构建气候舒适度与客流量及游客网络关注度时空相关模型,揭示旅游气候舒适度弹性。传统的研究多以气候论“气候”,较少将气候舒适度与客流量年内变化联系起来,探讨气候舒适度与客流量年内变化的关系;本文系统收集城市客流量及游客网络关注度数据,分析其时空变化规律,并将其与气候舒适度时空变化规律相对比,构建气候舒适度与客流量及游客网络关注度时空相关模型,揭示旅游气候舒适度弹性。(3)本文揭示了极端天气气候对旅游业影响的动力机制,并借助本底趋势线理论,分析了2008年雪灾对旅游业的影响,发现2008年雪灾对旅游业的影响,其游客损失量与客流量基数(本底值)成正比,游客损失率与2008年本底值(基数)成反比,损失量和损失率两者均与受灾程度存在一定的成正比关系。(4)构建旅游气候模型,估算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国内外有关气候变化对游客旅游需求和目的地客流量接待影响的研究多以其中一种或几种气候要素为变量,通过建立相关模型定量分析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这种研究方法存在较大的缺陷,因为大多数气候要素对旅游业的影响均存在“过犹不及”的现象。本文以综合气候舒适指数为变量,构建旅游气候模型,从气候舒适度视角定量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