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超深低温对恒河猴脑常温缺血保护作用的研究

来源 :昆明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dycandy7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恒河猴常温下不同脑缺血时限的模型,应用选择性超深低温技术灌注,保持脑温≦16℃60min,观察超深低温对恒河猴常温下脑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健康成年恒河猴15只(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提供),雄性,反应灵敏,神经功能正常,年龄4-10岁,平均年龄7.90±1.82岁,体重4.2-14kg,平均8.22±2.15kg,随机分为四组,双侧颈总动脉阻断立即超深低温灌注组(n=4),双侧颈动脉阻断10分钟超深低温灌注组(n=4),双侧颈动脉阻断15分钟超深低温灌注组(n=4),双侧颈动脉阻断20分钟超深低温灌注组(n=3)。切开双侧颈动脉鞘,结扎右侧颈总动脉,右侧颈内动脉远心端插管连接冷灌注系统,右侧颈内静脉远心端及双侧股静脉近心端插管连接超滤复温装置,建立脑局部体外循环。右侧颈内静脉近心端置管测中心静脉压,右侧股动脉置管测平均动脉压。夹闭左侧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0分钟、10分钟、15分钟或者20分钟后,经右颈内动脉远心端输入4.0±0.5℃冷灌注液,自右侧颈内静脉远心端及右侧股静脉近心端回流静脉血,回流液超滤复温后经左侧股静脉近心端回输至体循环,维持脑温在14.1~16℃之间,60min后恢复脑血流,实验动物自然复苏。术中持续行脑电图监护并监测生命体征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术后每周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和影像学检查,脑组织及主要脏器行光镜观察。结果:双侧颈总动脉阻断立即超深低温灌注组(n=4)和双侧颈动脉阻断10分钟超深低温灌注组(n=4),全部成活,无神经系统后遗症:脑组织和器官未见明显改变,双侧颈动脉阻断15分钟深低温灌注组(n=4)4只猴长期存活2只,重残1只,死亡1只;病理可见神经元坏死,但能见到正常的神经元,器官组织无异常。双侧颈动脉阻断20分钟深低温灌注组(n=3)复苏困难,生命体征分别维持3、7、20小时后全部死亡;病理可见大量神经元坏死,核浓缩和核碎裂,可见肾小管坏死,心肌细胞肥大等。结论:脑选择性超深低温能很快降低脑部温度,对常温下脑缺血缺氧具有保护作用,增加脑组织对缺目的:通过研究猴脑选择性超深低温断血流复苏模型超滤前、中、后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血浆电解质、血糖等的变化,说明超滤可保证超深低温灌注过程中模型的稳定性,有利于恒河猴复苏。方法:健康成年恒河猴15只(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提供),雄性,反应灵敏,神经功能正常,年龄4-10岁,平均年龄7.90±1.82岁,体重4.2-14kg,平均8.22±2.15kg。建立猴脑选择性超深低温断血流模型,超滤复温系统由双侧股静脉近心端和右侧颈内静脉远心断插管连接超滤复温装置组成,冷灌注液经右侧颈内动脉远心端—脑部动静脉—颈内静脉远心端—血泵—纤维透析仪—变温水箱连接的热交换仪—双侧股静脉导管,建立了脑局部体外循环。分别于术前、血液稀释后转流中30分钟、超滤停机后5分钟取样测定血浆电解质、血糖、红细胞压积、血浆总蛋白。采用SPSS12.0软件包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p<0.05认为差异有显著性。结果:超滤后血糖明显升高,电解质(钾、钠、氯、钙)变化不明显,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在血液稀释后下降明显,超滤后明显回升,血容量基本维持平衡。结论:猴脑选择性超深低温模型中应用超滤方法维持灌注前后血容量的平衡,减轻血液稀释,维持电解质平衡,减轻组织水肿,有利于恒河猴断血流后的复苏。
其他文献
湘两优755是用两系不育系广湘24S与恢复系R755配组选育而成的籼型两系杂交稻新品种,2019年通过湖南省审定。同年引进到芷江县试种示范,表现株叶型态好,穗大粒多、产量高、米
D34是丹东农业科学院1996年以丹340自交系的变异株经连续5代自交、采用系谱法选育,于1998年完成的紧凑型玉米自交系。具有配合力高、抗倒、抗病、适应性广的特点。笔者介绍了
对现有移动通讯方式在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中的应用进行了比较。通过实例,简述了飞信作为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时通讯方式的应用。结果表明,飞信综合了一对一、多对多的语音和图文信息传输方式,在技术资料支持和监测结果通报方面具有明显的实用价值,配合防爆型对讲机,可以满足应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时对通讯的要求。
使用PAMS和T0—15混合标准气体,采用钢罐采样-气相色谱/质谱法监测上海市某越江隧道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介绍了采样和测定方法,试验共检出78种化合物,查明了隧道空气中挥发性有机
采用HLB固相萃取柱富集水样,乙酸乙酯溶剂洗脱,加入氘代菲作为内标,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选择离子模式测定水中16种有机氯农药,优化了固相萃取条件。16种有机氯农药在5.00
针对高精度水平基准装置人工调试时人为误差大,费时费力等情况,对水平基准装置进行了自动化升级改造,并采用A类与B类标准不确定度的组合评分方式对升级改造后的图像测量系统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