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使我国竞技羽毛球运动长盛不衰;为了使我国先进的技战术理念与方法得到良好的传承;为了让更多的国人分享竞技羽毛球运动的成果,这就需要不断的创新、发展和完善我国羽毛球运动的理论与实践建设,以实现用理论来指导、传承、发展羽毛球运动,用科研来促进技战术水平的创新与提升。通过研究非执拍手臂在羽毛球运动中的作用及运动轨迹,能够为羽毛球爱好者提供科学的锻炼方法依据,有助于羽毛球基本技术动作规范、科学的发展和优化。再者,羽毛球运动是典型的一侧肢体运动项目,为了使从事羽毛球运动者左右手臂对称、健康发展,我们有必要对羽毛球运动中非执拍手臂的作用和运动轨迹进行研究。这对羽毛球运动的普及、良性发展和羽毛球运动技战术水平的提高均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非执拍手臂在羽毛球运动中的作用及起、止点和运动轨迹进行论证、分析,其研究结果如下:1、非执拍手臂在击球过程中合理、科学的运动对增大击球力量、提高移动速度、稳定重心与保持平衡、促进上肢对称发展和技术动作美观具有有效的作用。2、非执拍手臂在羽毛球运动中完成同类技术动作时的运动轨迹具有规律性的特点。但由于目前对非执拍手臂的研究还没有系统性和科学性的成果,导致在教学、训练、科研中,均忽视非执拍手臂的作用与强调运动轨迹的规范性、标准性训练。3、前场类击球过程中非执拍手臂的起、止点及运动轨迹。非执拍手臂的起、止点为非执拍手臂与执拍手臂以纵轴为中心左右对称相放,大臂与躯干在矢状面上的夹角10-15°左右,小臂与大臂夹角接近90°,自然放松。击球过程中,由起点开始,非执拍手臂首先以肩关节为轴,大、小臂夹角几乎保持不变,向后侧上方摆动,在接近处于冠状面内时小臂以肘关节为轴,继续向后侧上方摆动至击球瞬间制动,以协助完成击球,制动时执拍手臂、双肩和非执拍手臂几乎处于同一条直线上,击球后在回位过程中相对还原成准备姿势,即止点,以准备下一拍击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