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和平与发展”这一世界主题下,全球总体和平的态势已是毋庸置疑的,“发展”就成为了各个国家、地区战略部署的导向,而“如何发展”就成为了世间各国的首要问题。现有的发展模式及结果,都迫使各国学者及领导人在不断地思考和探索更加有益的发展道路。在我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集大成的《邓小平文选》则成为了学界追本溯源的重要文本。因此,笔者也重回邓小平,重回《邓小平文选》,立足当今现实,挖掘邓小平在建设实践中形成的有益发展模式。认真研读《邓小平文选》及相关文本后,发现邓小平对发展模式的思考和运用凸显了一种讲求实效的辩证的平衡思想。他既不迷信原有的结论,又不偏执己见,总是实事求是、大胆谨慎地探索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并且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建设的创见,都充分展示了邓小平“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深邃“平衡”思想。因此,挖掘和阐释邓小平“平衡建设”思想将为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有力的理论保证和思想认同,对当代中国的发展无疑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作用。本文探讨了邓小平“平衡建设”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背景,分析了其思想的内涵及特征,阐释了邓小平关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领域的平衡建设思想。在经济建设领域中,邓小平诠释了“计划与市场”的本质属性,拨正了人们极端的思想,为逐步实现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思想基础,并且还提出了“速度与效益”兼顾发展的原则以及“先富带共富”的最终目标。在政治建设领域中,邓小平重在民主政治的建设,并以“一国两制”与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其建设的重要载体,提倡权力运用及分配的适度与协调,以及党内外的民主建设和民主法制化、制度化建设等。在文化建设领域中,邓小平强调了两个文明的共建以及在培养“四有”新人目标下的科学教育文化与思想道德之间的平衡建设。在社会建设领域中,邓小平强调了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关系,并强调双方的可持续性。本文充分肯定了邓小平“平衡建设”思想的重大意义,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形成的独具创新的理论体系,丰富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填补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力落后的东方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空白,不仅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了理论和实践的新领域,也为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带来了有益的参考,同时也为社会主义事业乃至共产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