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4种处理烤后烟叶为材料,探索电子鼻评价烟叶香气质量的可行性。以NC55中部适熟鲜叶为材料,利用烟叶智能烘烤实验柜模拟密集烘烤过程,研究了密集烘烤过程烟叶产香规律;利用产区标准化密集烤房研究了烟竿和烟夹处理烘烤过程中烟叶生理变化、产香特点,明确了密集烤房烟叶烤香调控关键点和烟竿、烟夹配套工艺烤香调控关键点。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电子鼻评价烟叶香气质量的可行性研究通过电子鼻分析,发现通过捕捉香气整体信息可以判别样品间的差异性,但其对香气质量优劣的判定仍需验证。研究香气质量还是应分析每类致香物质及关键致香物质的含量,通过关键种类(对闻香贡献突出)的致香物质含量来判别香气质量的高低。(2)密集烘烤相关致香前体物及生理指标变化规律质体色素和多酚类物质与其对应降解/氧化关键酶活性的变化较为一致,叶绿素降解迅速且彻底,类胡萝卜素降解相对缓慢,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大量降解分别发生在40-42℃和42-47℃阶段,烟叶失水量在烘烤过程中不断升高,至烘烤结束时烟叶失水量达到90%以上,两种装烟方式中烟夹处理水分的散失和色素的降解均较为滞后。多酚类物质含量大多在45-47℃较高,部分多酚类物质烘烤结束时含量降至鲜烟叶水平,其中烟夹处理烘烤后期含量上升较快。主要化学成分中,总糖、还原糖的生成、淀粉的降解均集中在40℃前,且两种装烟方式对烟叶内总糖、还原糖的生成和淀粉的降解影响较小。(3)密集烘烤过程致香物质变化规律归结为“五香”阶段烘烤过程中的38-40℃阶段,烟叶中的质体色素、淀粉等大分子物质开始降解,此为烘烤过程的“酝香”阶段;42℃稳温结束时大分子物质大多完全降解且部分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和新植二烯含量开始上升,此为烘烤过程的“产香”阶段;45℃时新植二烯、苯丙氨酸类降解产物和其他类致香成分含量达到较高值,且47℃开始,烟叶中美拉德反应产物、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和类西柏烷类致香物质大量生成,45-47℃阶段为“提香”阶段;50-54℃后,美拉德反应产物和类西柏烷类致香物质含量持续升高,此时为烘烤的“增香”阶段;68℃烟叶干筋后,应及时停火,因为此时温度较高,要尽量减少挥发性香气物质的损失,此时为烘烤“固香”阶段。两种装烟方式相比,烟竿处理致香物质生成较早,而烟夹处理致香物质生成略滞后。(4)密集烘烤过程关键温度点(阶段)的调控密集烘烤过程中应适当控制8个关键温度点的稳温时间,适当延长40℃、47℃、50℃、54℃的稳温时间,并在烟叶干筋后(68℃)及时停火,可以提高烟叶香气质量。烟竿烘烤适当延长40℃稳温时间,增加45-47℃烘烤时间,烟夹烘烤适当延长40-42℃和45-47℃的烘烤时间,延长42℃稳温时间,降低45℃时湿球温度,提高两种烘烤方式烟叶的香气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