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合作金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19世纪中后期,德国雷法巽在莱茵地区创办了第一家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金融的历史由此开始。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已经遍布世界各地,其中,国外农村合作金融最为成功的发展模式有单元金字塔模式、多元复合模式、二三三模式等,这些发展模式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相比国外,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就显得十分逊色,其发展道路非常曲折。一直以来,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合作金融的主要载体,在农村金融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支持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但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不断推进,其合作金融的性质却出现了异化,产权不清、内部治理机制不健全、管理混乱等一系列问题的存在,使得农村信用社支农的力度不断减弱。2006年,银监会提出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允许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市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不断建立起来,农村资金互助社作为一种新型的合作金融组织得到了国家的支持和认可,实践证明,它是缓解农村金融供需矛盾、满足农户信贷需求行之有效的金融形式。但由于其刚刚起步,资金来源不足、内部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阻碍了农村资金互助社的不断发展壮大。因此,深入研究农村合作金融发展问题,找到解决的方法,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城乡差距大,从客观上说更需要进一步发展西部农村合作金融。为此,本文重点就西部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探索西部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对策,充分发挥其服务“三农”的职能作用,从而促进西部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共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提出本文研究的主题及其背景以及研究内容、方法和意义。第二部分论述了本文研究的相关理论和国内外研究现状,为后文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本文研究的重点是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即西部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促进西部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理论分析,在第三部份,本文首先对西部农村合作金融进行界定,其次对其发展历程进行简单回顾,进而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就农村合作金融两种重要的组织形式——农村信用社与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通过分析得到以下结论:随着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农村信用社的合作制异化严重,“三农”服务的目标与持续性经营的目标发生冲突,笔者认为因地制宜地恢复农村信用社的合作制度是关键;而对于农村资金互助社,则由于资金来源不足、内部机制不健全等原因,服务“三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然而恰恰这种新的组织形式与农民的关系才是最密切的,才是最可能实现农民利益的组织,笔者认为应该大力扶持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发展。在第四部分,本文首先分析西部各地区农村合作金融对农村经济的作用。本文以西部地区10个省区(除西藏、重庆外)农村信用社为样本,构建农村合作金融规模、结构、效率指标以及农村经济发展指标四个指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方法研究西部地区10个省区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的作用差异,并分析了差异的可能原因,为西部地区区域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策略的提出做铺垫。其次,通过比较德、美、日三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模式,从中总结发展的成功经验;最后,本文就西部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为促进西部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策略的提出指明方向。第五部分,本文在借鉴国外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促进西部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具体思路和措施,即农村信用社的产权模式选择不能一刀切,应该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水平和农村信用社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农村资金互助社应该严格遵守合作制的原则,通过与其他金融机构实现互助合作来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同时在加强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开展业务。另外,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发展少不了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以及法律的规范。第六部分,笔者对本文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概述其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以及对未来进一步研究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