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世纪后半叶,部分绘画艺术逐渐地摆脱传统束缚并开始寻找和探索自我的本质。到20世纪后半叶,人类经过百年的探索,很大程度地改变甚至颠覆了之前传统的美术形式,并使得美术的表现形式及手段技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和独立。尤其是西方,在这个时期有了美术的高度活跃,出现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具有现代特色的艺术家,让·米歇尔·巴斯奎特就是其一。痛苦可以激发人类最本质的情感,同时它也是催发艺术家灵感的原始动因之一。纵观古今大师们的经典之作大都是在经历心灵与精神创伤的痛苦中创作完成的。可以说绘画艺术是一种表现人类情感的媒介,它以画面“形象”为依托真实地再现人类的喜怒哀乐,传达画家对现实的态度和所思、所想。对于绘画艺术来说,每位画家都有专属于自己的艺术风貌,因为他们都有各自专属的人生经历和心理特质,同样的道理每位欣赏者对画面表达情感的理解也是不相同的。巴斯奎特也不是例外,他的人生经历对其绘画创作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总的来说,每一件艺术作品都会带给人们思考,作品的精神含量和艺术水平的高低与它所带给观赏者的思考深度几乎是成正比的,优秀的作品总可以引起欣赏者的共鸣。巴斯奎特的作品就带给了我们关于人生、人性、社会和艺术等多重角度的深刻思考,以致于现在很多学者研究其人其作。纵观巴斯奎特的一生,其生活无节制、放荡、消极,可骨子里却有着与这些字眼相反的气质。他的心理情绪起伏不定,在忧愁、焦虑、恐惧、痛苦、烦躁、无奈、快乐等状态中不断变化,他的作品情感正是源于他这种复杂的心理状态,强有力地张扬着他的情感,将这些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如有的作品有着像妈妈对孩子疼惜般的情绪,这时他以一颗童真的心来观察这个神秘的世界;又如一些以"SAMO"为签名时的街头涂鸦创作,表达了青少年对社会的未知、恐惧和对抗,这时则反映了他焦躁不安,甚至绝望的心理状态;再如他的有些作品从表面上看反映的情感是焦躁的,细看又显现出一种焦躁之后而无与伦比的冷静的心态;还有那些面对死亡时的绘画作品,则是他从生命本质的角度去思考,展现出他看透死亡后所表现的淡定。可以说他作品中的每一个符号、形象和标志就像他心灵变化的每一个片段和对生活瞬间的记录,它们正在揭示生命的本质,在回答着对于生命发出的种种诘问,部分作品甚至有着能够让人含泪思索的“艺术魔力”。巴斯奎特的情绪集结了极端的两个方面,最大限度地拉大了悲与喜的距离,就像在他的作品画面中矛盾的两个方面共同存在一样。他诚实的面对自我的原始冲动,毫无掩饰和遮盖,肆意地对其进行表达。康德曾经说过,“美是不涉及概念而普遍使人愉快的,审美判断是单称判断但具有普遍可传达性。”的确如此,其实在审美过程中,艺术在表达人类情绪时是一致和相通的。巴斯奎特通过他的作品向我们表达着他的对世态度和审美方式。正是由于巴斯奎特始终坚持以自我情感为中心进行创作,从而使他的作品非常具有人类本原性。把他的作品和人类起初对图形的原始认识进行对比,发现它们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他的作品给我们带来强烈的内心震动,使我们从画中碰触到他内心最深处的心跳。艺术纯粹而天真,我们应从自身最原始的需求出发,诚实地对待它,抛开一切功利和欲望,除却一切杂念。艺术应归属于我们人类的原始本性,而绘画艺术作为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该遵守这个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