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测试理论中“有用性”这一概念由Bachman和Palmer (1996,18)提出,它由可靠性、理念效度、真实性、相互作用性、后效作用和适用性六个维度组成,基于这六个维度可以对一个测试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与评估。交际语言测试理论在语言测试理论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与完善之后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语言交际能力,按照Bachman的理论(1990,84),具体包括语言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机制三个方面。口译测试是语言测试的一种,口译能力究其本质也属于一种交际语言能力。随着二十一世纪国际交流和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沟通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不同语言和思想之间进行沟通的极大需求为口译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口译市场同时还带来了对口译员进行遴选的机制需求。因此,中国的一些地区性和全国性的口译测试应运而生,如“全国外语翻译证书考试”、“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上海外语口译证书考试”等。其中,上海外语口译证书考试是最早推出的,它已有18年的历史,为社会遴选了大量的口译人才,有力地推动了口译教学与测试的发展。然而,一个有效的遴选机制若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始终保持不败之地,需要对其科学性等进行常态性的研究与评估。现行的考试是否有效测试了口译实践中所需要的各个能力,是否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正是本文尝试研究的主要课题。本文以上海英语高级口译岗位资格证书考试口译部分2004年至2010年的真题为语料,在评估过程中,笔者采用Bachman和Palmer提出的有用性概念,从可靠性、理念效度、真实性、相互作用性、后效作用和适用性(Bachman&Palmer,1996)六个维度对该考试的口译部分测试的有用性做出了全面的分析与评估,依据上述的六个维度来看,该考试试卷效度较高,测试了口译能力的主要方面;可靠性有待提高,在对历年测试长度和难度的把握的同时,应该严格依循考试大纲,保持稳定性;真实性方面有欠缺之处,在材料选择、考试环境和考试进程方面都应该更加接近真实使用的情况,以真正测试到考生的水平;测试相互作用性较好;就后效作用来说,它产生了广泛积极的教学和学习影响。考试的适用性较强。论文最后在指出该考试不足之处的同时还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