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学大寨”运动并不是一场简单的政治运动或生产运动,它实质上是毛泽东为发展我国农业生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发起的一场“农民运动”。①改革开放前的29年,我国农村有将近一半的时间在进行“农业学大寨”运动。虽然这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已过去多年,但是学术界对它的讨论、研究却从未止息。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至今,学术界对农业学大寨运动的研究不断深入,涉及到许多方面,对这一运动的认识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大寨运动对于推动全国农村依靠自己力量开展农田基本建设,起过积极作用。大寨人勇于向大自然开战的英雄形象也激励和鼓舞过全国农民。遗憾的是,后来学大寨运动被纳入“文化大革命”轨道,“农业学大寨”作为毛泽东“重大决策”写进“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决定”,大寨变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典型”,提出“七斗八斗”,“大批促大干”,搞“穷过渡”,把自留地、家庭副业当做资本主义“尾巴”割掉,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批判了两个“凡是”和极“左”错误,席卷全国的“农业学大寨”运动最终落幕。为了具体而全面的理解甘肃省“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发展状况,给“农业学大寨”运动一个客观的科学的评价,还历史一个更加真实的面貌,笔者以能搜集到的档案资料为依据,力求客观真实的反映这段历史。所以笔者在甘肃省档案馆查阅了大量的档案资料,以档案资料为主干资料,同时在此基础上再以当时的报刊资料、《甘肃省志》中与“农业学大寨”相关的资料、有典型意义的地方志农业史料和文史资料作为补充。本文首先从甘肃省“农业学大寨”运动的背景谈起,具体讲述了“大寨”作为农业战线上发展生产的典型得以崛起的原因和具体过程。第二,考察了甘肃省“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具体过程。根据甘肃省的实际情况,将甘肃省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分为“文革”前、“文革”期间、“文革”后至1980年结束三个阶段进行了考察论述。第三,通过对运动本身发展阶段的考察,进一步概括总结出甘肃省在这一历史事件中的成就和问题。其成就主要体现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社队企业的发展和农业机械化的推广等几个方面。而存在的问题却比较多,用一句话说,那就是由于“大寨模式”并非发展我国农业的灵丹妙药,甘肃省农民辛辛苦苦十几年学大寨,生产力并没有得到很大的发展,生活水平并没有得到提高,仍然生活在贫困之中,让农民吃饱饭仍然是甘肃“三农”工作中的第一大难题。第四,通过对甘肃省“农业学大寨”运动的研究并借鉴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对这一历史现象作了较为深刻的反思,认为发展农业生产,必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在发展模式上,应该尊重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实际需求,走科学发展的现代农业路子。